十三至十四日 見證

9.13~14《農七月‧二十六至二十七》

【靜思小語】船過水無痕,但是搭船的人確實已經從此岸到達彼岸;要及時留錄歷史,為後代作見證。

人間經藏,步步留史

由文史單位整理的《法脈宗門綱要》經摺本,雖然只是簡略記述歷年慈濟重要史料,但是隨著志業腳步邁進,慈濟事愈多、範圍愈廣,內容就愈寫愈長。九月十三日,上人與文史處、編纂處主管同仁談話,提及雖然慈濟歷史不算長,但是五十多年的史料很豐富,而如此豐富龐雜的慈濟事,都是所有的慈濟人做出來的。

上人說,經摺本的最前面,慈濟剛起步時,只用幾句話就可以寫完當年的大事記;創立慈濟的一念心也像這般簡單,只因看見了貧病無醫之苦,希望凝聚人人的愛心力量做救濟,所以和常住與會眾從每天存五毛錢做起;也因為做慈善,看見貧病相依的苦相,深感花東醫療資源匱乏,再不自量力地決定在花蓮蓋醫院。

成立慈濟、創立四大志業與八大法印,都有其因緣與社會背景故事,都脫離不了人間苦難。上人表示早期幾位既貧又病的慈濟照顧戶,都讓自己印象深刻;每一則苦難人生故事,以及慈善救濟、關懷過程的經驗與感觸,都是推進慈濟志業的動力。像第一例醫療個案盧丹桂女士,其眼疾在慈濟協助就醫治療後沒有起色,而後因為生活困苦,與丈夫口角後輕生,其一生甚是坎坷。

臺東吳發先生亦是雙眼失明,住在墓地裏,前去訪視時已是黃昏,他整個人邋邋遢遢,正在破草屋裏吃東西,一碗糊糊地看不出是什麼食物;屋裏只有燭光一閃一閃,喚他名字時他轉過頭來,嘴巴糊滿了食物,甚是嚇人。原本慈濟也要協助他就醫治療,但是醫師檢查之後認為他失明已久,無法靠手術挽回視力,這也是一個讓人覺得很遺憾的個案。

陸續獲報幾個個案,都是因為生活貧苦,沒有及時治療,拖延到無法收拾的嚴重程度,由慈濟接案送醫,有的已經無法挽回生命,有的則是靠截肢保命。每一則個案都展現了人間至苦的苦相,也猶如一陣陣風,催促著志業的腳步往前進。

「打開這本《法脈宗門綱要》,剛開始幾年只要簡簡單單,幾十個字就寫完了,但是愈後面篇幅愈多。其實在剛開始那幾年所說的話,雖然簡單,但是每一句都做到了。很感恩有人整理,可以讓人回溯歷史,但是這些簡單幾個字帶過去的內容,還是不能讓人充分理解當時的背景故事,唯有曾經走過這一段路的人,一看就會覺得很寶貴,回憶起完整的歷程。」

上人說,最初和自己一路走來的人大多已經往生,即使健在也已經年邁,要回顧、追溯當年,記憶與事實難免有出入,當時所寫的書信文字也老舊破損或遺失。在生命長河中所遇到的人、事、物,如果沒有及時留錄與保存,很容易就隨著時過境遷而完全消失了。

「在這五十多年間,我們真的做了不少事。今年疫情爆發後,與海內外慈濟人透過視訊連線,慈濟人都說,聽到師父怎麼說,他們就怎麼做,讓我覺得我說的話還有用、還有人會聽,我還有責任,要盡我的生命努力說話、做事,就如蠟燭燃燒到最後,即將熄滅以前,還能發出更亮的火光,這是最近我對自己的鼓勵。」

上人請文史單位的主管同仁共同負起責任,將慈濟文史妥善彙整出版。即使說過去的事如同「船過水無痕」,但是搭船的人確實已經從此岸到達彼岸;時間不斷地流過,也不會留下痕跡,但是人隨著時間成長、衰老,這都是看得出來的。一件已經成就的事,是什麼時候起因,什麼人在什麼因緣下著手去做的,都要做好紀錄,何況慈濟史並非久遠得無法考證,是與現代的臺灣史、國際史同步進行的,當下發生的事要有人及時記錄,才能留下不增不減的真實歷史。

走到做到,見苦知福

十四日,基金會主管同仁溫馨分享,其中慈發處報告臺北慈濟人關懷的慈善個案,讓人意想不到熱鬧的都市中也有如此悲悽苦難的家庭。上人開示,人間的生活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然常常教大家不要比較、計較,但是真正走到苦難人的生活環境去看、去感受,才能「見苦知福」。

「每個星期都可以聽到同仁報告慈善個案,我們聽了都要自我省思,自己的生活與這些個案相比,是不是很有福了呢?要祝福自己,而且要知福,否則永遠不滿足,求無止境,會過得很苦。」上人說,苦、集、滅、道的佛法道理,只從文字閱讀、口頭談起,可能還無法讓人理解,但是實際走到苦難人身邊去幫助他們,看到他們的生活環境,了解他們的人生故事,就可以從人、事、物會合道理而有深刻的體悟;慈濟人不只在口頭上說道理,而是踏實地走入真實道。

上人談到整理慈濟歷史,並且彙編出版的重要性:「一段段真實的歷史,經整理並且出版,才能留住歷史,否則這些都只存在這一代人的記憶中,若是人不在了,記憶也隨之消失。所以還是要趕緊把握當事人都還在的時候,把歷史記錄正確。早期出版的書籍也可以重新讀過、看過,了解師父在四、五十年前說的話,現在已經實踐了,而且發展到什麼程度,大家共同為法作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