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菜市場傳奇—楊月珍

榕樹下很快地掛滿了十幾串洗淨的袋子,楊月珍笑稱:「晾曬這些塑膠袋,比晾曬家裏的衣服還要加倍用心。」

楊月珍在菜市場做環保,比賣米還歡喜,
因為不僅保護地球,也能鍛鍊身體,
天天還能聽上人開示,樣樣都賺!

楊月珍在菜市場做環保,比賣米還歡喜,因為不僅保護地球,也能鍛鍊身體,天天還能聽上人開示,樣樣都賺!

夏天,一場雨來亦增一分熱,泉州西街菜市場翠綠的榕樹,穿上了美麗的塑膠袋「百褶裙」,在紅磚瓦厝襯托下,給西街菜市場拉起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四十九歲的楊月珍滿臉笑容,雙手輕拂裙擺上的水滴,猶如慈母寵溺著孩子。

楊月珍和先生李西發在西街菜市場經營一間米鋪已有二十九年,主營大米、麵線、米粉等;在菜市場,楊月珍不僅僅做生意,更多的時間花在資源回收上。

薰法香後回家路上,楊月珍撿拾回收物掛在自行車頭,負重繼續前行。

心放開了,不髒不臭

沿著西街前行,跨過新華路,西街菜市場就坐落於千年古剎開元寺的斜對面。喧囂的菜市場對面,是基督教堂。站在菜市場回望西街,基督教教堂和佛教的開元寺在同一直線上,一切竟如此自然,體現著泉州這座歷史名城的包容與和諧。

「燕子,感恩喔!我又要來撿袋子了。」楊月珍柔聲地和燕仔活鮮店老闆莊春燕打著招呼,並動手整理起堆積在一旁的塑膠袋,像是聞不到塑膠袋上的魚腥味,左手利索地拿起一個紅色塑膠袋,右手快速將既大又厚的白塑膠袋塞入,一袋,兩袋,三袋……不一會兒就裝了十來袋。

楊月珍一手拎著兩、三袋塑膠袋,一路小跑來到自己攤位旁的榕樹下,搬來泡沫箱(保麗龍箱),放好水加上環保酵素,右手拿著剪刀,左手提著塑膠袋的一端,沿邊剪開,「這些裝海鮮的袋子,要是不洗,腥味特別重、特別難聞。」她把袋子一個個剪開、攤平在地上,幾個疊放一起,再在一端戳一個洞,用繩子紮好,放進水裏清洗,最後提到榕樹下掛起來晾曬,那一串帶水的塑膠袋可不輕呀。

晾曬的塑膠袋,晴天要一天一夜才能乾,陰天乾不了,收起來,第二天再來曬。楊月珍不時會去將塑膠袋上的水抖落,加速乾燥,還要時刻關注,以免塑膠袋被不了解情況的環衛工人清理掉。楊月珍笑稱:「比曬家裏的衣服還認真。」

隔壁攤位的老闆傅彩娥、盧明秀還有志工黃碧華,也加入剪塑膠袋和清洗的行列。先生李西發送貨回來後,趕緊幫忙提水,幾個人忙碌了一個多小時,才清洗晾曬完。

往常,清洗塑膠袋的工作更多都是楊月珍獨自完成,特別是春節前,家家戶戶備年貨,塑膠袋更多;有時候,她要清洗到晚上十點多,一雙手已經浸泡得發皺發白。

楊月珍不是只有收塑膠袋,有時候撿紙皮、罐子,甚至是別人吃完的速食盒。「好歹是個賣米的老闆娘,又不是沒錢人,靠這一點點也賣不了一元八角的。」楊月珍剛開始做環保時,曾經有人這樣對李西發說;李西發也覺得憋屈,不僅髒,自己也沒面子。為此,夫妻倆時常吵架。

但時間久了,大家也認同。「月珍雙手撿物資是用於做善事的,哪裏會覺得髒?」菜攤老闆娘王淑娥笑容可掬地說。

其實剛開始做環保,楊月珍也不敢撿,長達一年多都要等十二點後大家收攤了,才悄悄地撿;但後來想著上人說,付出無所求,一百個善得一個福,一百福累積多少德行,要懂得積福。而且回收不是為了錢,是為了保護地球,造福給子孫,楊月珍也就慢慢地放開了。

在菜市場口,志工和商販一起清洗、拆分塑膠袋。

晨起微光,邊走邊撿

凌晨四點半,當大家還在熟睡中,楊月珍已經煮好粥放到電鍋保溫,麻利地炒了一兩個菜,安頓好一家人的早餐,提著手電筒下樓,騎上自行車出門。

行至小巷口,左轉,有處垃圾堆放處,楊月珍必繞過去看看,兩編織袋鼓鼓的,打開倒出來全是包裝填充紙。她如獲至寶,迅速地一團一團塞回袋子裏,沙沙的撿紙聲,和著清脆的鳥鳴,奏響了清晨回收的交響曲。

經新華路到新門街靜思書軒,路燈柱下,垃圾桶旁,一停車一駐足,借著微弱的燈光,楊月珍眼明手快地淘著寶—紙皮、礦泉水瓶、牛奶盒、易開罐、報紙……不一會兒,車把上已掛了好幾袋,大袋的則放在路邊隱蔽處,待回來時再載。

悠悠甲第巷橋,記錄了楊月珍多少個清晨為了多回收物資,不走原路,而繞走甲第巷的身影。車把上掛著沉甸甸的「豐收」果實,這時,楊月珍只能牽著自行車走,但依舊邊走邊撿,有時回收物比人還高,只能憑感覺走路推車了。

楊月珍的坐騎原本是一輛電動車。二○一四年她接觸慈濟環保,了解到省電也是惜福,也為了方便薰法香路上撿拾環保,她就不再騎電動車,而是以從環保站回收惜福來的自行車代步;即使被雨淋得溼漉漉,依然一路撿拾,幾乎不間斷。

看著不遠處跳著廣場舞的大媽,問楊月珍怎麼不和他們一起跳舞鍛鍊身體,她想了想說:「我撿垃圾,不僅保護地球,也能鍛鍊身體,還能聽上人開示,樣樣都賺,比賣米還歡喜。」

楊月珍和先生在西街菜市場經營一家糧食店,做環保後更是笑臉迎人。(攝影/沈喜明)

習氣不改,垃圾還在

每天清晨的環保之行,楊月珍回到家已經七點多,家人陸續上班去了,她也開始操持家務。

以前洗衣服都是往洗衣機一扔了事,聽了上人開示:「省水也是在積一分福。」從此,一家六口人的衣服全部手洗,先在陽臺洗衣槽洗第一遍,再拿到衛生間洗第二遍,最後一遍又拿到陽臺洗,為的是把洗衣服的水節約下來沖洗馬桶。

洗好的衣服,有的掛在洗衣槽旁的鐵杆上,有的直接放在陽臺的瓷磚上,讓衣服先滴完水,做完其他家務,再掛到陽臺上面晾曬,不然直接掛上去,水會滴到樓下鄰居的陽臺。又擔心蚊子等小昆蟲飛到水裏受傷害,楊月珍還會把裝好的洗衣水用臉盆蓋住。

這分處處為他人著想的愛心,是楊月珍以前所沒有的,在菜攤老闆娘王淑娥印象中:「她以前沒做善事,感覺沒這種心態,性子不好,脾氣壞,做善事後很好心!」

二十九年前,楊月珍和先生從安溪龍涓老家來到西街菜市場做生意,只要有人嫌棄她賣的東西,她便拉下臉來叫人家不要來買。還經常因生意不好、家庭瑣事和先生吵架,有時甚至打架。

有次,楊月珍把回收物資擋在別人的檔口,自認為做好事的她,不依不饒地和市場管理員吵架:「你幹嘛不讓我放,我是保護地球,你知道嗎?」

但聽到上人說:「做環保為的是自己的清淨心,做了還有煩惱,和垃圾沒有清除一樣。要改變自己的習氣,習氣不改,做再多也等於沒用。」楊月珍聽懂這個道理,習氣慢慢改掉,做人誠正信實,對長輩尊重,得到大家的認同。

「聽上人的話,就是聽來日常生活中做人。」楊月珍笑說,自己以前不「開化」,現在不會和人吵架,人家吵架,還會去勸架。顧客來買東西,尊重顧客,結帳時主動去掉尾數。市場裏有位大爺經常討飯吃,楊月珍會三不五時拿箱米粉給他回去煮;有位阿嬤腿腳不便,看到她要上洗手間,經常牽她去,阿嬤讚歎楊月珍:「你怎麼這麼好,都不嫌我髒。」

隨著楊月珍的改變,先生李西發從反對到支持。攤位前經常有人送回收物資來,李西發就用電動車先載回家存放,休息時再一袋袋裝上電動車,轉運到浮橋環保站。

現在如果有人說起楊月珍做環保,李西發不但不覺得沒面子,反而感到開心。「做環保後不吵架,她很溫順,做事做很好,對顧客也很有耐心,很小聲;對家庭、對每個人都很好!」

千年古塔見證了楊月珍每天猶如小螞蟻搬家一樣,騎著自行車堅持不懈在回收物資的路上。在楊月珍的帶動下,西街菜市場的商販亦如螞蟻雄兵,一起回收,一起改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