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志工將牛奶袋地墊和口罩,送抵慈善合作夥伴LOFT組織,供街友使用。(攝影/丘啟源)
限於加拿大法令,無法如臺灣志工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但我們回收牛奶塑料袋,五百個可編織成一張地墊致贈給街友;愛護地球,每個人都可以盡心力。
加拿大素有「楓葉之國」的美譽,是得天獨厚的福地,除了清淨的水源與空曠的大地,人口才三千七百多萬,是世界各地移民的首選。然而,在環保方面,雖然家家都有廚餘及回收桶,成效卻仍有待努力;以塑料為例,回收率低於百分之十一,僅比國際水平的百分之九略高一些。
在加拿大,牛奶幾乎是家家戶戶必用品,其中四公升容量的牛奶袋,全國所有牛奶商都使用統一尺寸,不僅色彩豐富,其塑料材質更是扎實,也因此不容易在垃圾掩埋場中分解。
二○一八年,我在約克郡政府的環保推廣展中,看到一個色彩繽紛的攤位,陳列各式各樣的地墊與背包 ,是慈善組織「Milk bag unlimited」的志工利用回收牛奶袋編織而成的。
慈濟推動環保三十年,但受限法規,加拿大慈濟人所做的環保項目,除了掃街、宣傳資源分類之外,跟臺灣慈濟的環保規模比起來,能夠親自動手的部分還真的有限。看到牛奶袋地墊的展示,我思考,或許這也可以是做環保的切入點。
我在北多倫多慈濟人文學校擔任教務主任及校長時,即已極力在校園中推廣「人文教育化清流,環保清淨護地球」;在社區中,多年與約克郡新市(Newmarket)的街友專車服務站(LOFT)互動,了解街友們的需求。約克郡雖然富饒 ,但仍有街友隱藏在森林深處,棲身在廢棄屋或帳棚中。加拿大地處北國,即使是夏季,晚上溫度也常降到攝氏十四度,冬天更是零下十幾度。
剛好二○一八年七月,LOFT專員Mary Ann 提出收集牛奶袋的請求,將牛奶袋編織製成地墊捐給街友,帶給他們些許溫暖;於是北多倫多慈濟人文學校與慈濟北多倫多聯絡點,八月起開始募集牛奶袋。
二○一九年,我向LOFT借到牛奶袋地墊在慈濟「吉祥月」活動中展示,鼓勵各方大德為環保、為慈善募集牛奶袋。九月開學後,加東三所慈濟人文學校師生一起響應,並向「Milk bag unlimited」組織學習編織。好事大家做,美工技術一流的周虹老師,也樂於協助製作兩個牛奶袋編織架。
要編織一張適合成人使用的地墊,需要使用五百個牛奶袋。在尚未收集足量時,我先取得牛奶袋製造廠商提供的淘汰瑕疵品,與志工廖衍詠、詹遠足與鍾喬安一同試編;有了信心後,邀請更多人加入編織行列。
編織的工法很簡單,只是需要投入人力募集袋子與編製。多倫多慈濟人文學校余淑玲老師,將此環保理念帶回她服務的日校師生;慈濟的退休老師賴淑敏師姊,也帶著先生共襄盛舉,覺得仍能參與社會服務深感欣慰。北多倫多紀秋紅老師積極參與編織,並將她的體驗教導班上孩子「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鼓勵家長協助收集牛奶袋。
多倫多寒冬大雪紛飛,元月二十五日大年初一,志工依舊到會所來編織地墊,剛好慈濟人文學校的詹遠足老師正為參加「靜思語說故事」比賽的學生指導練習,家長與孩子隨即加入編織陣容;有心就不難,即使是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在拼接牛奶袋及編織上,一點也不含糊。
善的循環在事隔一個月後發酵,多位詹老師班上的家長,帶來向四方收集的牛奶袋。志工們欣喜之餘,馬上投入牛奶袋整理;單日收集量逾八百個,已經足夠編織一條半地墊了!
愛的漣漪擴大到密西沙加慈濟人文學校,他們默默收集到今年三月初,送來五百個牛奶袋。很開心看到環保的種子在西多倫多發出新芽!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加拿大三月封城,人文學校註冊組廖師姊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一個新的編織架,而北多倫多人文學校馬千斐老師也在家裏帶著孩子編織,大家透過遠距交流,相互打氣,報告彼此編織的進度。
居家聞法的時間多了,知道臺灣慈濟志工如火如荼宣導慈濟環保三十年,雖然疫情阻止我們踏出門的腳步,卻沒有停止編織牛奶袋的決心!防疫期間大部分居民減少外食,在家飲用牛奶的機率更高,持續有志工將收集到的空袋送到會所。
牛奶袋地墊編織小組自二○一九年十月成立以來,已經捐贈超過十張牛奶袋地墊給街友們了。跟全球慈濟人在環保領域的付出相較之下,慈濟北多倫多牛奶袋地墊編織才是個起步,但是秉持著寸寸編織寸寸愛,這些志工的雙手有些原本是執教鞭、撥打著計算機,如今也用鼓掌的雙手編織愛。我們希望薰法跟得上,也能身體力行環保,將環保概念生活化、資源回收化,愛護地球,每個人都盡一分心力。
無限感恩所有縮小自己、放下身段,認真編織的北多倫多環保志工,在一橫一豎中延續物命、聚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