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二日 站穩才能前進

8.1~2《農七月‧初四至初五》

【靜思小語】不依賴菩薩救度,而是學習菩薩精神,提升智慧、毅力、勇氣,從挫折中爬起來。

傳續佛法,人人多用心

八月一日,文史處主管同仁報告慈濟法脈宗門經史結集,內容包括回顧一九七七年賽洛瑪颱風慈濟勘災動員行動;《做就對了》:百號內委員之新書出版設計,由新加坡莫濟協師兄與同修蕭慈力師姊連線報告。

上人提到「用心」二字是自己的口頭禪,是對大家的誠摯期盼;教人人「多用心啊」,語調拖得長,因為很希望大家都能真誠用心,不是聽聽過去而已。假如不用心,即使很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料就在面前,即便是同仁自己編輯的慈濟書籍,卻對內容細節沒有印象,這是因為書中的慈濟人、慈濟事對同仁來說只是文字、文章。然而對自己來說,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的寶貴歷史。

上人說,或許有人覺得自己為何老是提到佛陀如何發心出家、修行覺悟?因為很希望大家都能了解佛陀的精神理念,其覺悟智慧如何讓佛法延續到現在。「不回顧過去,不知佛陀為何發心、如何覺悟、怎麼樣說法;沒有追溯佛法的源頭,把經文內容講得再好,聽的人還是只能取經文字義,掌握不了佛法的主要精神,感覺不到佛陀想要救度眾生的深切感受。」

「或許平時聞法、讀經,也能背誦經文內容,或是受到感動而發心立願,很有抱負想要做什麼,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有很多人甚至還沒有起步就放棄了;也許起步了,走幾步就停了。」上人說,盤點此生,可以說是無愧無憾了,很知足、很感恩,但還是有擔憂,擔心佛法精神難以延續。所以很期待會合眾力,將佛法精髓融合文字、影像、音樂和戲劇等元素,做出可以流傳後世的貼切作品,讓人一看到就覺得很攝心,由不得不看下去,看了以後由不得不感動,這就是真功夫。這個目標只要人人合心,就可以達成,所以說來關鍵還是在於「心」。

「時時刻刻都要『合』,合於虔誠的一念心,才能有真誠的形象。否則總是在口頭上說虔誠,卻總是有『我』,堅持自我的想法,就顯示不出佛陀大智慧的『大我』;佛陀說的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只要有我執,這分智性、靈性就展現不出來,因為被無明煩惱蒙蔽,難以明心見性。」上人表示這是自己幾十年來的感慨,而且愈年輕的一輩離佛法愈遙遠,讓自己對於佛法的傳續更感憂心。無論如何,總是盡心力,把文字記錄好、書籍美編好,印刷出版而留下實體,為佛教、為眾生而盡一分責任。

身心調和,持齋不犯戒

八月二日志工早會,上人談及美國水火不調釀重災,許多人深陷「水深火熱」之苦;天地告急,不斷對人間發出警訊;眾生共業的業力深重,要滅火、止水,就要虔誠造福人間。

「祈求平安,不是宰殺生靈來祭天,而是要帶動起人人的正知、正信、正行為。心有欲念,想法就會偏差;想法偏差,行為就造成惡業。所以我們要『正心』,把不端正的行為、雜亂的念頭調整回來,去除邪知、邪見,會合虔誠的愛心、正向的行動造福人間。」

正值農曆七月,過去的民俗觀念認為農曆七月鬼門開,有很多「好兄弟」四竄在人間,必須虔誠祈求鬼魅不要來作亂,故而殺生祭拜。上人說,對於天地眾生確實要虔誠尊重,但是不要用討好的心態,應該正心、正行,心正念純、端正行為,做好該做的事─看見人間有苦難,就要發出好心去付出。

上人表示,虔誠的心是最好的一炷心香,清淨無染;但是點燃心香,並非要向外求福,福求不來,要靠自己造福。人人發心造福,則人間平安;大環境平安有福,小家庭自然平安幸福。不只是在農曆七月虔誠造福,而是心心念念、分分秒秒都要正心念、正行為,而且彼此以正方向相互引導,社會就能平安。

「這一波疫情到底什麼時候才能過去呢?我們做好生活上的防疫,心靈也要鋪路,人人心平氣和,共同一念虔誠,心很平,沒有欲念的凹洞,感恩有米糧蔬果維持身體健康,身心都能調和平安。心地就像大地,要使天氣、地氣都能調順,就要靠人們調『心氣』,心氣虔誠,不殺生、無貪念,持齋不犯戒,自然可得平安。」

上人說,人人少欲知足,自然樂於付出,社會有行善的風氣,這樣的人間就能祥和;齋戒就是讓身體不造殺業,從飲食戒殺以「止惡」;口頭上不斷宣導,就是「揚善」。止惡揚善的人愈多,就能減輕葷食對環境的污染。

無論學歷,要踏實努力

中區慈善訪視團隊與上人座談,上人說,看到大家報告的慈善救濟個案與助學家庭,可以感受到愛,不過愛孩子不能寵孩子,分寸要拿捏好;不是在物質上不斷供應,而是要鼓勵他們抬頭挺胸面對未來。

「你們替我去做我想做的事,去愛我想要愛的人,即使遠在山上、海邊、偏僻的村莊,你們都去付出,師父由衷感恩你們;但是要記得,用真誠的愛關心孩子,也要用智慧鼓勵他們,莫讓他們養成依賴的心態。」

「我們扶助貧苦人,要讓他們雙腳站得穩、身體挺得直,之後一定要讓他們邁出腳步,前腳跨出、後腳替換,步步向前進。」上人教師兄師姊讓受助的孩子從網路或大愛臺,看到世界上有很多人比自己更苦;有些國家的同齡孩子必須負擔家庭經濟,再惡劣的環境,他們也要努力活下去。「不要讓孩子覺得同學們都過著很享受的生活,自己比不上就很失落;要讓他們知道,人生要經過奮鬥,未來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上人提醒大家助學時不要陷入學歷迷思,只要孩子發善念、肯用心,不論他們選填什麼科系,要讀大學或專科,慈濟都可以幫助他們;人生的成就不是靠學歷,而是靠著腳踏實地的努力。要輔導他們生活、行事循規蹈矩,且有愛心,願意付出,這是最可貴的。

「這幾十年臺灣經濟繁榮,建設也很好,我們很有福,所以要感恩、惜福、多造福。有時候你們去拜訪慈濟會員,可以多運用手機,讓他們看慈濟網頁或月刊的資料,讓他們知道人間還有這麼多人過得這麼苦,而我們付出一點點,匯集起大力量,可以救助這些苦難人。主要是讓人見苦知福,能夠啟發愛心,福是點滴累積而來的。」

上人表示接引人間菩薩,也需要運用智慧,就像教育孩子一樣,不是要讓人依賴,而是要引導人自己努力,才能增長慧命。「我們信仰佛教,也不是依賴佛、菩薩救度,遇有急難就念佛菩薩名號祈求救助。是要學習佛菩薩的精神,鼓勵自己提升智慧,有信心、有毅力,自然就有勇氣從挫折中爬起來,往正確的方向去努力,這就是我們修菩薩道要有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