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心的力量─鯤鯓環保站

鯤鯓環保站志工合影,前排左起:蔡張真娥、李月里 後排左起:蔡玉梅、吳秋燕、曹陳愛貞

離開臺南市中心,往西南海域的方向來到南區四鯤鯓,鯤鯓環保站就隱身在鄉村小巷內。這兒有別於城市風情,少了車流喧鬧,多點微鹹的空氣與海風,尤其那純樸的人情味更讓人難以忘懷。

這裏的志工人數不多,卻彼此有默契,不會只做單一項分類事務,而是相互補位,對環保站的大小事主動承擔且不計較。當天拍攝合影時,環保幹事阿燕(吳秋燕)被一群老菩薩圍入其中,令她頓時笑開懷,我從中感受到阿燕的歡喜,想起她有感地說道,這個環保站從無到有,早年在四根柱子、一張黑網下做起,當時沒水沒電,遇到颳風下雨很克難,中間歷經兩次搬遷、換三個地點才落腳於此。不論是環保站的硬體或人力,她很感恩二十多年來陸續有一群志工相互力挺,共同投入,像一家人般團結,讓彼此在環保道路不孤單!

踏進環保站,抬頭便可看見志工用心搭建的人字屋頂,前方還有「卍」字。
一旁可見分類好的回收物置放區裏,以鋁件結合壓克力構成的弧形柵欄,能依回收量調整欄位,還可避免滑落,使空間更簡潔,正是環保志工陳信裕的創意巧思。

惜福心一致

從環保站人字屋頂下方進入,就有志工坐在一旁忙著,走近聊才知頭戴斗笠的鄭陳青老菩薩已八十六歲,是環保站最高齡的一位,也是鯤鯓在地人。阿嬤年輕時曾在市場擺攤賣魚,如今相同的姿勢卻在處理回收電線,形成有趣的對比。老人家雖然年紀高,但論眼力和技術,一點也不輸給比她年輕的志工!眼前各式各樣的電線,長短粗細不一,只見阿嬤拿著一把美工刀,就能將所有電線塑膠外皮逐一削掉,並從中取出銅絲。在同個空間裏還有整理回收舊報紙的志工—曹陳愛貞,我在旁觀看了一會,發現她整理報紙的神情與動作特別謹慎,原本成堆的舊報紙從她手中挑出,一張一張地摺好、疊上、對齊,最後再檢查四周並用雙手逐一拍打,直到像豆腐干一樣平整才進行綑綁、紮牢,如此才告一段落。

廢棄電線取出銅絲能回收再製,整理過的舊報紙能包水果、花束等其他用途。可見環保菩薩惜福心一致,不厭其煩布施時間,讓廢棄資源再生,化無用為有用,不僅從中發揮善「法」,亦能清淨大地。

家園的景致

看見相片後,彷彿又再度回到現場,當時的感受一清二楚地湧現。還記得當天上午我背著相機以緩慢、輕盈的步伐默默地走近寶特瓶分類區,深怕驚擾眼前的一切,各個志工專注於手上的回收分類,彼此間沒有閒聊交談,僅有認真的動作與身影,讓現場的氛圍多了一分「幽靜」。伴隨耳邊傳來樹上鳥鳴歡唱,以及寶特瓶之間碰撞出的響亮聲,形成一道人文自然風景,而我眼前所見的,正是陽光照在每個角落呈現的故事⋯⋯

志工們一邊環顧,一邊介紹道:「入春後,小葉欖仁樹嫩綠盎然,十六、七年前從小樹種到現在已有三、四米高了;以前在這兒做分類得撐傘遮陽,如今有大樹庇蔭,還有阿裕師兄發心提供鋁材所搭建的頂棚,現在我們老人家都不用怕曬日頭了。」沒想到映入我眼簾的,盡是蘊藏大家那分同心為「家園」而生的美麗景致,實在令人讚歎和感動!

拍攝當天才發現兩位老菩薩的生肖分別屬龍和屬虎,他們不禁笑說:「難怪我們合作無間!」 玻璃瓶分類區之環保志工,左起:蔡張真娥、李月里
志工分享:「以前在這兒做分類得撐傘遮陽,如今有大樹庇蔭,還有阿裕師兄發心提供鋁材所搭建的頂棚,現在我們老人家都不用怕曬日頭了。」 寶特瓶分類區之環保志工,左起:張金治、魏寶村、楊金惠、葉秀琴
鯤鯓環保站志工合影,前排女眾左起:薛月珠、曹陳愛貞、阿美(化名) 後排男眾左起:葉揚名、羅朝榮、蔡金木

密不可分的情感

二○二二年春季期間,幾趟造訪下來,有一天環保幹事阿燕突然問我:「你知道我們環保站的特色是什麼嗎?」當我還在思考時,阿燕便迫不及待地向我說:「就是『合』!」果不其然,這群草根菩薩承繼上人對弟子的期許—「合心」,會合有心人一同為環境付出。

在這做環保,三不五時有阿燕的招牌滷豆乾享用,以及切好的水果與點心供志工補給體力。老菩薩每天清晨做到傍晚,中午自帶便當果腹,只為多做一點。還有大家會相互提醒量血壓,不忘關心彼此的健康。其中最令人欣羨的是,這兒有十多位男眾分擔每日的環保車載送,最早從凌晨三點多就有人出勤,直到中午、夜間,甚至連假日時段都有人負責,他們有各自的事業與家業,卻能抽出時間勇於承擔,這種精神,令阿燕相當感恩,直說:「我為這群師兄感到驕傲。」在鯤鯓環保站記錄的這段期間,我不禁感受到志工們密不可分的情感,更印證了那分「合」的力量,怎麼看都像一家人,幸福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