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重生的時代課題

社論
社論

「淨零」(Net Zero)排放行動已成為舉世的共識,且迫在眉睫,高碳排產業之一的紡織產業同樣難以置身事外。今年六月,在紐約舉辦的全球紡織數位高峰論壇中,許多跨國服飾品牌商提出「零庫存」的作法,以具體落實環境永續的目標。

傳統紡織品的生產,在上市至少半年前就得開發布料,由於時尚演變或換季的因素,上架的新品未必全受消費者青睞。因此每年製造的新衣中,平均每三件就有一件成為垃圾。加上新品開發過程累積的庫存布料、打樣等,其中產生的資源浪費,幾乎可說是紡織產業百年來的原罪。

所幸數位科技帶來改革的契機,布片的纖維成分、價格、環境衝擊數據等資訊可進行數位建檔,上下游廠商便可依此平臺對接資訊,也可透過數位模擬取代實體打樣,即時生產、讓庫存量減少,甚至歸零。

二十多年前發源於歐美的「快時尚」,短時間內少量生產,以低價推銷新潮流行服飾,雖然滿足消費者求新求變的心理,產業也創造驚人的收益,卻也因不耐穿,製造者和環境常受剝削,二手衣增加過快難以消化等,造成社會有形無形的負擔。此問題可從衣料源頭加以改善。

臺灣的人造纖維產業,在機能性紡織品的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一九八九年即已開發將回收寶特瓶轉製為聚酯紡織品的技術,四年前全臺已有八成以上的寶特瓶回收後再製成新布料。但因生產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仍須仰賴石化原料進口。

儘管臺灣擁有以廢棄物再生紡織品的技術潛力,但仍須面對材質複雜未必能回收,以及無法多次回收再製的挑戰。全球僅有不到二成的紡織品被回收再利用,主因即在回收成本過高,加上循環經濟體系尚未有效建立。

本期主題報導中,以回收牛仔布再製新衣的社會企業Story wear,和以回收寶特瓶再製賑災毛毯的大愛感恩科技,不遺餘力地從事廢棄物再製,結合慈善公益。對消費者而言,林臣英及王宣方兩位隸屬不同世代、不同領域的專業設計師也提出選購衣物的中肯建議。

一衣一物當知來處不易,今日人與地球環境的關係,也須從此思量,方能跳脫輕賤物命,終由人承擔惡果的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