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商店讓臺灣福氣滿滿

編 語
編 語

慈濟將於今年五月度過五十八周年,人道援助足跡已走過一百三十三個國家地區,始於初步的,是當年的「竹筒歲月」,三十位婦女會員「日存五毛錢」,累積慈善資金以濟貧。直到如今,「小額捐款」的點滴累積,依舊是慈濟絕大比例的資金來源。

積少成多、粒米成籮之理,並非新鮮事,但平凡事若能恆持做就不凡了;儘管日存五毛只是極少,但若能日復一日,每天都有這一念好心、行這樣的善舉,而且鼓勵更多人一起日存點滴,涓涓細流也能成為穩定充沛的力量。

「愛心箱」、「發票箱」等募款方式,行之有年,近年來臺灣各地慈濟志工,也將「竹筒撲滿」放置到社區裏的商家店鋪或機構櫃臺,盼能募得客人或店家的愛心,用小錢行大善。在慈濟發源地花蓮,愛心商店的密度為全臺灣第一名,幾乎每三、四間店鋪,就有一間響應善行。

愛心商店是竹筒歲月精神的延伸,在社區串起人心之愛,還有另一種深層意涵。上人說,願意放置愛心撲滿的商店,讓客人有付出愛心造福的機會,不論是一元、五元、十元,大家把愛的力量會合起來,就有一股福氣;響應的人愈多,愛心善念愈大,福氣就愈大,足以消弭災難。

本期月刊並特別製作「無疆界的愛」報導,它源於每週、每月的慈善志業會議,海內外志工娓娓道來各地的苦難與動人故事;透過網路直播,全球慈濟人同步慈濟脈動,每場會議的分享者上臺時問候「早安!午安!晚安!」也顯示著南北半球志工慈善腳步日夜無歇、接棒運轉。

二月、三月期間,慈濟代表也參與聯合國環境大會、聯合國婦女大會等國際會議,分享慈濟尊重生命、關心環境的觀念、做法、成果,與相關組織共享半世紀以來的實務經驗。

正所謂「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慈善需求往往來自苦難,所幸世間仍有愛與疼惜,能若干消弭種種的不圓滿。人生視野有限,眾生苦難無底,慈濟慈善不是快閃,而是長期陪伴;一例生命的重生,一個災區的再造,一片愛心的帶動,一群志工的出現,無一不是「一生無量」之理的示現與啟示,而那也是慈善服務的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