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回饋】修道院「慈濟室」 鐫刻跨宗教情誼

慈濟室重啟的這天,志工受邀見證,與安琪拉修女(中)在醫院前合影。

  • 事件  南半球接生及治療早產兒最大的澳洲瑪特醫院,今年二月重新裝修啟用「慈濟室」,表彰院方對慈濟人奉獻三十四年的深切感激

  • 背景  慈濟捐助醫療儀器、研究基金、支持母嬰設備

  • 經費  以華人移民為主的志工發起勸募,回饋當地

今年二月二十三日,澳洲慈濟志工吳照峰牽起百歲的安琪拉修女(Sister Angela Mary Doyle),再度漫步在瑪特醫院(Mater Hospital)院區;同樣的場景與人物,卻已共同走過三十四年歲月。

一九九○年八月一日,吳照峰全家移民布里斯本,當時澳洲還沒有慈濟人,吳照峰邀約一些移民家庭媽媽們一起來為社會付出;十一月十六日,她以慈濟委員身分進入瑪特醫院做志工,自此與媽媽們攜手在醫療、教育、研究等方面服務社區。

當時每年約一萬兩千名嬰兒誕生於瑪特醫院,其中有兩千名重病和早產新生兒需要進入特殊病房接受照護;但澳洲正處於經濟蕭條,醫院無力添購急迫需要的先進醫療儀器。

初來乍到,語言不通,吳照峰卻抱著大無畏的精神,四處奔走拜訪,短短八天內籌募新臺幣七十萬元,一九九二年六月為瑪特醫院購進苦等五年之久的超音波掃描儀器(Ultra Sound Scanner);兩個月後,這臺儀器發揮大功效,拯救當時一位金氏世界紀錄最小、僅有三百七十四公克的早產兒,此事轟動了全澳。

時至今日,志工勸募行動依然持續;而募得的款項也用於幫助在地低收入戶。慈濟與院方合作無間,一九九八年援助巴布亞紐幾內亞海嘯後的受災戶;二○○四年提供難民牙科義診;去年資助照顧憂鬱症產婦的「瑪特凱瑟琳之家」,成為澳洲獨一無二的整合型家庭心理健康中心。

於一九○六年成立的天主教瑪特醫院,如今已是南半球接生與治療早產兒最大的醫院。院方自一九九四年起,將每年七月十日訂為「慈濟日」。瑪特醫院的前身為修道院,是一棟永遠不可拆除的百年古蹟建築,院方二○○○年在此設立「慈濟室」,今年二月二十三日重新裝修啟用,上人法照和慈濟人歷年付出的點滴,掛滿整個房間的牆壁;任何訪客來到瑪特,慈濟室是必經導覽之地。

在瑪特醫院服務四十多年退休的早產兒加護病房主任大衛(Doctor David Tudehope),如今八十高齡,他特別強調,院內能成為世界頂尖之一,所有榮譽充滿了慈濟人的足跡。

雪梨志工呂文松、李蕙芳特別趕來與安琪拉修女見面,幾度熱淚盈眶。早年慈濟人有心付出,卻一直不得其門而入,修女引介他們走入老人院和醫院服務,讓慈濟正式走進主流社會。

修女一九四七年離開家鄉愛爾蘭,在澳洲奉獻了一輩子,承擔瑪特醫院院長二十二年。她曾經八次來到臺灣與上人見面,此刻深情表達對老朋友的思念:「或許我們沒有機會再見面了。但我永遠難忘第一次與上人會晤的時刻,雖然語言、宗教、國家等種種不同,但四目相對的那一刻,彼此什麼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