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聖十字架療養院─中醫師走進門 長者不再疼

關山天主教聖十字架療養院,是後山老弱的依靠,也是關山慈濟醫院的鄰居;兩家在地深耕的偏鄉小院合作,讓長輩們在熟悉的環境調理身體,減輕病痛。

「這裏就像一個家,大家到小客廳一起接受治療,我覺得很棒!雖然阿公阿嬤無法表達,但是看診後,臉上的表情都不一樣了!」關山聖十字架療養院王鳳仙主任,看到關山慈濟醫院中醫師依偎在病床或輪椅旁,透過望聞問切了解院民的身體狀況,她感動表示:「我感謝有慈濟這樣的好厝邊!阿公阿嬤能在熟悉的環境下看病,還有平常照顧他們的護理師陪在身邊講述病情,讓醫師更準確診斷。」

王鳳仙主任特別提到,這種設身處地為老人著想的診療模式,加上來看診的劉育婷醫師和護理師都很親切,醫病互動就像一家人,「這種情感會帶來不一樣的療效。」

臺東縣有十三間養護中心,關山鎮的天主教聖十字架療養院位於最北端,是臺東延平、鹿野、海端、關山、池上地區唯一的住宿型長照養護機構,守護臺東縱谷近四十年。目前由三位修女─馬惠仁、饒培德、裴彩雲,與照服員共同照護三十一位院民。

中風、失智、腦性麻痺、精神障礙、慢性肺阻塞……院民的疾病不同,但相同的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也無親屬可扶養而入住機構;因為臥床或坐在輪椅久了,常見肢體痠痛和腸胃疾病問題;雖然他們難以開口表達,但不代表疼痛就不存在。

在這樣的小型機構裏,每個人都必須肩負非專業本身的工作;修女、社工必要時也得兼任司機,將呼吸急喘、感染、腸阻塞等病患送醫。為了降低轉急診頻率,減輕修女們照護人力的負擔,關山慈濟醫院中醫科二○二三年七月起申請進駐聖十字架療養院,每兩週一診次,今年更調整為每週看診,希望透過中醫長期照護延緩退化的病程,並且改善患者不適。

天主教聖十字架療養院修女、護理師和照服員,陪伴中醫師劉育婷到床邊為長者診治。

改善慢性疾病,中醫助攻

腦性麻痺院民高先生有巨腸症和腸阻塞病史,長期解便困難,平均二至三天就必須使用一次塞劑,每天服用的瀉藥、消脹氣和軟便藥物更多達三十一顆;即使如此,也無法改善腹脹問題。

「他的肚子圓滾滾,我們曾經每天早晚以精油按摩幫他縮小腹圍,不過因為人力缺乏,只持續了半年。經過中醫治療後,他的肚子消風不少,呼吸也跟著順暢,原本每天要吃的十二顆軟便藥也不用吃了。」在療養院服務超過五年的周麗玲護理師說,起初聽到中醫要來看診,難免擔心工作量增加,但看到高先生的治療成果後,同事們都覺得辛苦是值得的。

「說到針灸,我就跑第一。」七十九歲的春妹阿嬤中風二十年,過去常因為泌尿道感染反覆住院,加上手腳無力感加重,讓她變得更不想動,食不下嚥。「我的腳才針灸一次,就有感覺變輕了。」阿嬤說著中醫的神奇之處,不只左腿沉重感減輕,就連泌尿道感染頻率也下降許多。胃口漸佳的阿嬤,目標是從目前的四十三公斤,回復到五開頭的理想體重。

春妹阿嬤會對增重計畫信心滿滿,大概是看到八十歲林伯伯的治療成效,原本營養吸收不良, 但在中醫診治一個月後,體重維持平穩;而且以往只要床邊移位,林伯伯就會因為髖關節疼痛,不斷哀號,如今疼痛也減緩。

八十三歲的余修女身體機能衰退,二○二三年八月入住聖十字架療養院;在院方人員用心照顧下,從巴氏量表評估五十五分嚴重依賴,進步到八十五分中度依賴,已經能夠分擔餵食住民及摺衣物等工作,甚至晚上還會巡病房幫其他住民蓋棉被。她肯定中醫改善睡眠的困擾,但手腳麻的情況仍會發生,會持續接受中醫治療。

王鳳仙主任表示,起初對中醫持有保留態度,幾個月從旁觀察下來,發現很多院民治療成效不錯,讓照顧端的品質也跟著提升。

位於關山鎮的天主教聖十字架療養院,是臺東北部唯一的住宿型長照養護機構。院內住民多為臥床或是行動不便的長者,關山慈院十七年來提供「健檢專車」服務,接送住民到院接受健檢。

重症臥床,再進步一點點

承擔關山慈院中醫駐診計畫的劉育婷醫師說明,院民超過九十歲的不少,長期臥床,下肢活動量低,普遍有排便困擾,有的嚴重到腸阻塞被轉送急診;還有一部分院民呼吸道狀況不佳,發生反覆性肺炎;以上透過中醫介入可以獲得改善,而中風引起的抖動、關節僵硬,若有中醫長期照護,或許對延緩退化也會有幫助,甚至可以再進步一點點。

聖十字架療養院是關山慈院長年照護的對象,開診前,劉育婷就先查詢院民的病史和用藥記錄,並仔細整理成筆記,以便看診時能夠更準確地對症下藥。在開立診單與劑量時也謹慎斟酌拿捏,希望院民如果狀況好轉就少吃一些藥;如此「斤斤計較」即花了不少時間;不過看到院民症狀緩解,除了為他們開心,也為自己鬆一口氣。

「如果病人住進來只是單純照護,沒有醫療專業介入,一年就會有很大的變化或退化。」劉育婷認為,醫療對於重症臥床的患者雖然幫助有限,但至少不要讓他們承受更多病痛。

「院長、修女和社工都將患者照顧得很好,彼此互動也很好,讓我很感動!我覺得病人被送過來是會被好好對待的;可以來這麼不錯的機構看診,發揮中醫的良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對我來說是很不錯的事情!」劉育婷說,治療成效取決於病人養成的作息、飲食和心情,她很謝謝療養院配合醫師的衛教。

劉育婷醫師(左)照顧院內長者的健康,余修女在症狀改善後一起照顧院民。

鄰居需要幫手,慈院出手

聖十字架療養院和關山慈院相距不遠,也是院方合作的好夥伴;二十餘年來,協助轉診、支援復健或中醫服務、補給防疫物資和視訊看診,其中最貼心的「健檢專車」接送,已經持續十七年。

「阿嬤,等一下進去『照相』的時候,記得要笑喔!」裴彩雲修女站在放射室外瞻前顧後,不時確認接受胸部X光的名單,不忘說笑逗長輩開心。裴修女說,當年跟關山慈院洽談老人健檢合作,由療養院自行負責抽血,而療養院的交通車無法載送臥床的病人,就由院方協助接送,相互幫忙與體諒。

三位外籍修女年輕時就來到臺灣,照顧後山臺東的貧窮病患或長輩;終身奉獻的精神,也陸續獲頒醫療貢獻獎。修女們如今年事已高,最年輕的裴修女也已經七十歲;從關山聖十字架療養院一九八九年立案成立就服務至今的饒培德修女,高齡八十八歲,雖然早已退下第一線臨床照護工作,依然在療養院處理庶務,維護那些歷史悠久的古老設備,甚至修繕輔具。

修女們照顧著許多比自己年輕的老人,加上十七位照服員,依照一比五的日間護病比規定,人力實在吃緊;即使如此,院內環境整潔乾淨,病房沒有難聞的氣味,也沒有臥床病人常見的褥瘡,足見大家的愛心與專業。

最高的醫療品質是無私的愛,兩家在地深耕的偏鄉小院,早已從醫療關係昇華為夥伴關係,用心為長輩們打造一座似家也是家的養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