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司長談投幣捐款─透明、信用、支持

每一塊錢都是社會大眾的認同與付託,
從募集、入帳、運用到徵信,
步步如法,讓每分善款化為助益社會的正能量

每一塊錢都是社會大眾的認同與付託,從募集、入帳、運用到徵信,步步如法,讓每分善款化為助益社會的正能量

拿起硬幣,投入店家擺放的愛心竹筒或募款箱,一次小額捐贈就完成了。這些零錢,一分一毫都是社會大眾的認同與付託;其募集、入帳、運用及徵信,也有一定規範。

「募款跟捐款有什麼不一樣呢?所謂募,是請你贊助我,所以首先要發起活動並宣傳,說清楚『我要做什麼?』捐則比如小朋友過年存了三千元,父母鼓勵他們捐出來,不用對方來募就主動捐給他。」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蘇昭如司長,簡要說明了「募」與「捐」的差別。對於有心為善且付出無所求的人來說,捐款是簡單的助人行為,不少人並以「無名氏」的名義捐贈,不細究捐款流向與用途。

根據〈公益勸募條例〉第五條的規定,合法的「勸募團體」有四種,分別是公立學校、行政法人(如市立圖書館)、公益性社團法人(如某某協會)及財團法人(包含學校財團法人屬下的私立學校)。

好比財團法人的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可以對外勸募。發起勸募活動前,要向主管機關申請勸募活動許可,經核准取得許可文號後,方能對外勸募。

根據慈濟向衛生福利部申請的「大愛共善‧救拔苦難」募款活動內容來看,所募款項將用於臺灣慈善關懷以及海外人道救援。捐款方式包括直接捐款、信用卡、行動支付、郵政劃撥、銀行轉帳等。

「把零錢投入慈濟愛心商店擺放的竹筒,是直接捐款的一種管道,但後續的處理及徵信,和其他捐款方式略有不同。」蘇昭如司長表示,投零錢進入愛心募款箱,因為是小額捐款,隨喜投入募款箱,多為不具名的捐款人,往往投了錢就離開。但法令還是規範勸募團體要開立收據,可以開立無名氏或是善心人士。由此不難理解,推動愛心竹筒、募款箱仍須依〈公益勸募條例〉相關規定辦理。

蘇司長提醒,募款箱要有編號,要彌封,並標示募款資訊,如團體名稱、活動名稱、許可文號、活動起訖日期,及相關聯絡電話、地址等。讓民眾分辨這是不是政府許可的勸募活動?如果有疑問的話可以找誰?

為了確保零錢捐獻的過程公開透明,避免帳目混亂的弊端,衛福部規定勸募團體,至少每月派員到合作的商家、機構點收善款。募款箱的彌封打開後,至少要有兩個人,也就是勸募團體跟店家代表,雙方一起打開,然後清點、登錄金額,簽名見證。

蘇昭如司長進一步說明,勸募團體都要在金融機構開立募款專戶,以因應善款的管理及主管機關的查核。衛福部每年會委託專業會計師進行抽查,確保善款確實依規定用在勸募計畫的用途。

「我們要求勸募團體做到公開透明,呼籲民眾認明勸募團體、專案是不是合法,他們要做的事情是你所認同的,就可以支持。該勸募團體在民眾心目中,就是一個有信用的單位,人們就願意捐贈。」

志工在點收善款後貼上新的彌封籤,善款入帳後以某店家零錢箱名義開立收據,因是公眾捐款,不得用於抵稅。公私分明,每一步驟都合乎法規,才能獲得社會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