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的釣竿

臺東縣達仁鄉課輔班小朋友,看著新竹再生電腦團隊志工開啟喇叭等配備,期待將有電腦可用。(攝影/吳雄麟)

從小在海邊長大的楊媽允,對釣魚駕輕就熟;如今在法海中精進,他將釣竿改成手機伸縮自拍架,為慈濟歷史留下不同角度的美好。

「啪啪啪啪啪!」木工專用的大鐵槌落下重擊,清脆如折斷枯朽竹子的聲音,伴隨著四處飛散的碳纖維材質碎片,站在陽臺上的楊媽允一點都不心疼,那五支總價值約四萬元的高級釣竿,只花了五分鐘就灰飛煙滅,他卻如釋重負,六十多年來的煩惱無明也隨之被重重地打碎。

魚兒的眼淚

楊媽允,澎湖縣西嶼鄉人,從小就常跟同村的玩伴相約到海天一線的岸邊釣魚、玩耍。小孩子使用的釣竿很簡陋,首先找到一根長短合適的竹子,把線綁一綁,再去淺海域挖貝殼類生物當魚餌,就可以釣魚了。婚後搬到臺中,也常相約建築工程的同業友人們一起釣魚,藉此聯絡感情。

曾經有一段時間,楊媽允瘋狂沉迷釣魚,每週五下班前是最興奮、最期待的時刻!週末假日聚集釣友,帶上釣魚工具及放滿冰塊和飲料的小冰箱,不斷探尋不同的垂釣祕境,樂趣無窮。

他釣過最久的一次,是從凌晨天未亮直到太陽下山,幾乎花上一整天俯視大海,雙眼緊盯著浮標,靜默,等候,期待。

風光的釣魚戰績,令他成為釣友們喜歡相約的伙伴。他們最常去的是北海岸沿線,尤其到了假日,岸上的人似乎比魚還多!深夜裏,幾百人守在防波堤上,排成二、三排,屏氣凝神地一起等待銀白色的白帶魚上鉤;夜釣時,月光照著大海,高高低低不同層次的浮標發出綠色的螢光,忽隱忽現,就像螢火蟲的微光……

這些微光,彷彿是從陰間來取魚兒命的暗夜鬼火。魚沒有淚腺,不會流眼淚;如果魚兒真的會流淚,漆黑海面閃爍的應該是千尾魚兒的閃閃淚光。

弟子的責任

一九九八年,楊媽允的妻子卓月嬌搭「慈濟列車」到花蓮,參訪靜思精舍,被常住師父農禪生活的自力耕生精神所感動,回家後激動地和丈夫分享所見所聞。

隔年,夫妻倆在資深委員周莎涵的熱情邀約下再度來到靜思精舍。在簡樸寧靜中,楊媽允了解了證嚴上人帶領師父們奉行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為了維持生活,從事過各種「磨手皮」的手工;在極端克勤、克儉、克苦的生活下,還堅持做慈善救濟,開展四大志業。

在中央山脈及太平洋的見證下,楊媽允在內心深處發願,要付出行動,為上人分擔天下事。

從靜思精舍回來後,楊媽允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不斷地向身邊所有人介紹慈濟的故事。他認為,分享慈濟事是身為弟子應盡的責任,至於對方接不接受、感不感動,就是他們的因緣了;所以他不怕被拒絕,還愈說愈順、愈說愈勇。

此後,楊媽允的假日幾乎都被志工事填滿,釣友們早已漸行漸遠,那種凝視著大海、靜靜等待浮標起落的日子,自然也從生活中消失無蹤。

說也奇妙,三十年菸癮,也是愈來愈「呷」不下去了,於是毫無懸念地,自動戒除了。在二○一一年《慈悲三昧水懺》經藏演繹之後,也決心脫離葷食的枷鎖,以素食讓身心清淨。

二○○三年,他加入人文真善美志工的行列。最初完全不懂電腦,從開機、關機、拼音打字開始學起,現在已經可以獨立剪接完成一段影片。女兒楊莉怡說:「有時候爸爸為了完美呈現一段幾秒鐘的影片,會一直重複盯著螢幕,認真的態度令人動容。」

從假日以釣魚為樂,到發心立願成為上人的好弟子,這一段路楊媽允足足走了十多個年頭。

鏡頭長翅膀

二○一三年某一天,人文真善美志工研習時討論到,拍攝活動或採訪,用長桿綁上麥克風,受訪者或是活動現場的收音就可以接近完美清晰。楊媽允忽然想到家裏的那一大袋釣魚竿,研習結束後,他匆匆回家打開擱置很久的釣魚工具包,裏頭共有八支釣竿。

從投入慈濟就不再釣魚,釣竿也沒有打算送人,理所當然直接銷毀。陽臺上,他舉起鐵鎚敲壞其中的五支,並為自己過往毀去許多魚兒的性命深深懺悔。

他留下三支十八尺的釣竿,並決定讓釣竿跟他一樣「皈依」,從此反黑皈白做善事。釣竿被改裝成協助拍攝用的神奇長桿,其中兩支架上收音麥克風,一支可隨時夾上手機,麥克風和鏡頭如同裝上了隱形的翅膀,可以飛向各個角落,捕捉一個個動人剎那,為人間的美善留史。

「五、四、三、二、一,錄了喔!」二○二三年八月五日,中區人文真善美志工來到臺中靜思堂與上人座談,在楊媽允的引導下,由上人按下快門,皈依的釣竿上綁著手機,環繞會客室一圈,記錄下所有人的身影。難得機會可以和上人合影,大家洋溢著幸福溫暖的笑容。

走過從迷茫轉化為助人菩薩的歷程,三支釣魚竿也在主人的一念間展現善與愛的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