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醫師的多重宇宙》

自序

做好該做的事

撰文•陳宗鷹(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

陳宗鷹(右二)臨床教學,教導學生如何使用內視鏡插管。(相片提供/花蓮慈院)

從來沒有想過出身貧困、醫學系成績普通的我,最後竟然能擔任醫學系主任、醫學院院長,還可以帶出這麼多傑出的醫學生;而平凡的我,會一直做好該做的事。

我出生於臺灣彰化一個貧困家庭,成長過程一路上受到很多人的幫助;因為有政府的公費制度,我得以讀醫學系;大學時期,父親生病,天主教快樂兒童中心的工作人員自掏腰包合力資助,讓父親洗腎,我也才能完成學業,成為一位醫師。種種境遇都讓我變成一個更好、更有能力的人,進而也可以幫助更多人。

大學時,我成績中等,解剖學也是及格邊緣,但在臨床實習時找到了興趣,自然而然就變成自主學習,不再擔心成績會被當。我常跟學生說,成績不代表一切,其實考上醫學系只是一個門檻,畢業後通過醫師國考也是一個門檻,以目前臺灣的醫學教育水準,只要真心願意學,都可以得到足夠的培養;最重要的是找到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就能展現出自己的能力和優勢,進而獲得肯定。

擔任麻醉醫師時,我就深刻感受到病人對醫師和醫療的滿意度,不是只有技術和技能的部分,而是在於醫師帶給病人的感受;不論醫術好壞,其實病人可以感受到醫師對他的付出。

對此我有一個經驗,在擔任行政職很長一段時間後,某一次麻醉部同仁跟我說,當年全身長滿水泡的小朋友回醫院手術時,還想找「當年那位醫師」幫他麻醉,這讓我非常訝異,也非常感動。我們以為病人麻醉後不會有記憶,但他讓我知道,他一直記得我為他做的一切。

慈濟大學醫學院培育以病人為中心的醫、護、藥、技等醫療人才,「以病為師」是基本態度,在校成績再好,態度不好,不一定能得到病人的肯定;在行醫過程以病人為出發點去思考,是最基本的素養。

慈濟的大體老師、標準化病人等種種醫學教育資源豐沛,我們的孩子感受到無語良師的善意和付出。我問過醫學生們:未來父母若要捐贈大體,你們會同意嗎?這時候他們除了知道大體老師對他們的好,也感受到家屬的不捨。若真要說慈濟培養出來的醫師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我相信是比較懂得感恩。

我一路以來都被他人真誠對待,所以也覺得要以誠待人;無論是學生或病人,真誠的對待就是設身處地去幫他們設想;證嚴上人的「誠正信實」,也一直是我行事的準則與依歸。

來到慈濟,不知不覺定居花蓮近二十年,最初我只想做好一位主治醫師,可能是教學的靈魂一直在內心深處,從訓練麻醉護理師、住院醫師到醫學生,一直到接下慈院教學部主任與慈大醫學系主任,都要感謝花蓮慈濟醫院石明煌前院長引路,讓我知道我可以培育更多的良醫。

從來沒有想過一個出身貧困、醫學系成績普通的小孩,最後竟然會擔任醫學系主任、醫學院院長,還可以帶出這麼多傑出的醫學生。我的恩師張傳林教授曾說,「如果可以把麻醉過程安安穩穩地結束並讓病人感到舒服的話,那你就是一個藝術家。」這句話讓我享受專心照顧病人、帶好學生所獲得的成就感。

花蓮慈濟醫院是東部唯一的醫學中心,慈濟大學也是東部唯一有醫學院的大學院校,身為這裏的醫師與老師,更有責任把醫療與教育的工作做好。這本書的出版,一方面可以藉由我的平凡故事給大家一些鼓勵,一方面也讓大家知道,慈濟在醫療和教育上對這塊土地的用心;而平凡的我們,會一直做好該做的事。

附錄

從手術檯走向講臺

撰文‧楊金燕、洪靜茹、林芷儀(慈濟醫療法人人文傳播室)

從專心麻醉工作領域、訓練住院醫師,到投入醫學教育領域,培育醫學生,陳宗鷹建立制度與氛圍,開創出花東麻醉醫療與醫學教育的多重宇宙。

中午時分,陳宗鷹騎著腳踏車從花蓮慈濟醫院院區出發,前往慈濟大學,短短幾分鐘車程,也是他可以曬曬太陽的時間。身為麻醉科醫師,幾乎整天在開刀房裏不見天日,如今身兼醫院副院長和醫學院院長,他兩邊都有很重要的工作和責任。在穿過慈濟園區綠油油的宜人路程中,伴隨著徐徐清風,過往在手術房擔任「生命守門員」的片段回憶,浮現在他的腦海;想起平安睡去又平安醒來的病人,總是讓他不由得露出一口白牙地笑了。

從為父親奔走醫藥費的公費醫學生,到成為花東唯一醫學院的院長,陳宗鷹以水牛般的毅力、回報社會的感恩心,不但翻轉人生,更開創出花東麻醉醫療與醫學教育的多重宇宙;元月十九日在花蓮慈院大廳舉辦的《麻醉醫師的多重宇宙》新書會,人潮滿座,醫護、醫學生、志工、同仁紛紛前來見證。

慈濟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說,成為一個麻醉醫師並不是容易的事,「麻醫向來是No pain,no gain。病人no pain(沒有疼痛辛苦),醫師no gain(沒有獲得掌聲),永遠是戴著口罩的無名英雄。」

他感恩陳宗鷹讓醫院與大學兩個不同宇宙,變成一個交融的時空;更促成慈大醫學系獲得臺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評鑑有效期限從三年變成六年,是最高等級的成績,「臺灣大概只有四、五個大學做到,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他認為陳宗鷹在歷史中創造歷史、寫歷史,這本書就是慈濟醫療和教育合縱連橫的歷史。

慈濟大學醫學系主任陳新源醫師,笑談自己跟陳宗鷹也是「多重關係」,是學長和學弟,是同事又是朋友,他是長官也是系上很好的老師。身為神經外科、巴金森氏症的主治醫師,陳新源經常要讓病人「清醒著開刀」,必須倚賴優秀的麻醉團隊才能辦到,「非常感謝陳宗鷹帶領的麻醉團隊,讓我們的手術能做得這麼成功,在臺灣也算是獨步江湖的一個奇蹟。」

陳新源笑說,作為陳宗鷹的朋友應該滿無聊的,因為他不是在醫院,就是在學校或家裏;就算出差,也只有一條路,開完會就搭火車回來,他就是這麼執著的人,也是非常正直的人,所以書裏提到「被討厭的勇氣」,他確實具備這樣的勇氣,「有時也容易被討厭,但正因為他的堅持,才有辦法做那麼多事,而大家也願意來幫忙。作為他的同事,苦樂參半;不過我們希望他能夠秉持這樣的態度,讓未來繼續更好。」

陳宗鷹曾執行連體嬰分割手術等高難度麻醉,並搶救惡性高熱等罕見併發症,在麻醉專業上相當用心;又以熱忱投入醫學教育,建立完整培訓計畫,讓花蓮慈院住院醫師、麻醉護理師突飛猛進,提升照護品質,大幅改善病人術後容易產生的低溫、噁心嘔吐、甚至疼痛的比例。他更推動「東區麻醉月會」,邀請臺灣及國際權威醫師客座指導,透過定期研討,帶動並提升整個花東的麻醉臨床品質。

二○一三年,他創辦「宜花東醫事類教學聯誼會」,帶動各醫職類的交流、觀摩,也邀請海外重要醫師學者蒞臨指導,提升了東部醫學教學品質;聯誼會持續至今,也讓他獲得「花蓮縣醫療奉獻獎」的殊榮。

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肯定陳宗鷹在人才培育上的努力,讓麻醉部的教學型主治醫師從兩位提升到八位,「他培養出人才守護偏遠地區,真的是無名英雄!」

麻醉醫師的多重宇宙

從行醫到育醫,
陳宗鷹教授的醫者人生

⌑主述:陳宗鷹
⌑撰文:吳宛霖
⌑出版:心靈工坊
⌑定價:450元
歡迎至全臺靜思書軒門市及各大網路書店線上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