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日 能承擔是福

2.28《農正月‧十九》

【靜思小語】能承擔是福,不要怕事情多,這正是在發揮生命的價值與功能。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靜思法脈第一代使命

常住師父與清修士報告朝山等活動規畫。上人表示大家能夠承擔,自己就很放心,最重要的是,靜思法脈的修行者要以身作則,關懷各地慈濟道場,帶動慈濟人,精神理念要準確,方向要正確,尤其清修士的居士身分,更能接近社會大眾,在人群中傳佛法、做慈善。

上人叮嚀,清修士要真正體現出佛教修行者的精神形象,作為標竿。「你們是靜思法脈的第一代,要以身作則,樹立典範,這是你們的使命,也是靈魂。承擔宗教的形象,讓人看得到、聽得到、感覺得到;而且清修士與社會人士有密集的接觸與互動,要更加精進,腳步更踏實,讓清修士的形象與精神在社會扎根,讓佛法深入人群、普傳人間。」

早期精舍常住生活清苦,一九六九年二月,資深委員蔡秀梅師姊不捨上人與常住師父蓋的被子過於單薄,於是送來十二件毛毯以禦寒。但是上人沒有接受,而是轉為慈濟慈善救濟之用,並添購足夠數量,於當月發放時贈予慈濟救助的貧病孤老者。「就是從此開始,覺得在家人都能體會到出家人衣被單薄,我應該要為了這些貧窮苦難的人著想。由此可見,從第一步踏出來,就是很乾淨也很扎實,這分心和行動一直傳到現在。」

上人對常住師父說:「能承擔是福,不可以認為自己年紀大就不負擔執事;不計較的人得福,計較的人福薄。師父常說,己做己得,不是在年齡大與小,年齡大小只是一個相─我們敬老尊賢,體恤其他人年紀大了,不要讓他們承擔太多;但是我雖然年紀大,我還可以做,自己就要投入。幾位年長者自從發心以來就不斷投入,不曾停歇,這就是我們的典範。」

「人生價值在於承擔責任,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不是覺得自己老了應該休息,要盤點自己的生命是否還有使用的價值,何況如今慈濟要承擔天下的重大責任,人人都要共同努力。所以,不要嫌忙,不要懼怕事情多,這就在讓我們發揮生命的價值與功能。」上人指出,無論是出家修行者或清修士,都有弘法利生的使命與責任。弘法,是「為佛教」,除了要做慈善,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為了建設花蓮慈濟醫院,要成立基金會,亦堅持以「佛教慈濟」之名,彰顯佛教的慈悲精神。

「其他的我不執著,但是這一件事,我一定要爭取。佛教要走入人間,這就是為眾生,不是私底下做的,我們要有政府的認證,還要有人間團體的認證,要成立的是『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醫療就要從這個慈善基金會延續下來,所以『佛教』這二個字一定要有,有『佛教慈濟』之名,才是屬於慈濟的醫療體系,教育也一樣,四大志業都會加上『佛教』二字,這是我最在意的。所以佛教的形象要顧好,出家修行者要顧好出家的形象,清修士是過去沒有的制度,我們也已經把清修士的形象建立起來。」

「清修士同樣辭親割愛,以出家修行的心志走入人群,只是沒有圓頂剃度而已,精神理念與戒律都與出家眾相同。所以,談到精舍師父如何領導禮拜,不是只有出家師父,清修士也要學會宗教儀式,領眾禮拜。有時候看到大家在朝山,真的很感人,海外的慈濟道場也一樣,尤其是馬來西亞、菲律賓,在社區裏、在當地社會顯示宗教的神聖、莊嚴形態。」

「在靜思精舍的修行道場,我們的形象更要建立好,因為精舍是全球慈濟人的心靈故鄉,你們要時時以身作則,把握機會傳法。你們為什麼願意進來?有使命,承先啟後,因為你們前面有師父,還有當初幾位常住師父,農耕、做手工,胼手胝足度過很辛苦的克難歲月,那分精神要好好傳承。當時的常住人數很少,我們做嬰兒鞋維持生活,每人每天還多做一雙做救濟。」

上人說,當時的慈濟慈善基金,除了由在家居士每天省下五毛買菜錢,一個月十五元;常住做鞋子、糊紙袋,也省下微薄的工資投入慈濟慈善。這就是法脈宗門起源的歷史,大家都要了解,法脈宗門的慧命,就從五毛錢開始而不斷延續,常住師父與清修士都要守好法脈源頭,並且將佛陀精神傳入世間。

上人對清修士說:「你們是靜思精舍清修士的第一代,第一代做得好,未來的佛法傳承就有希望,所以你們要好好用心,挑起天下米籮;要承擔天下事,就要有國際觀。」上人叮嚀常住師父與清修士共同守護靜思精舍這個大家庭,法親家人間也要彼此照顧,並且合力招呼、照顧好從全球各地回來的慈濟人。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