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 離苦得樂

12.1《農十月‧十七》

【靜思小語】體會苦、克服苦,鋪平人生路就能廣開菩薩道。

穩定人心的好道場

位於臺北市大安區的臺北舊分會,是臺北慈濟人的「起家厝」,而今分會已遷至新店靜思堂,舊分會成為大安聯絡處,經過翻修及空間重新配置,繼續發揮人間菩薩大招生的良能。

上人從新店靜思堂前往大安聯絡處,繞看內外空間,並對在場慈濟人簡短開示:「過去我來臺北,總是走在這條廊道上,很有親切感。這一次走過來,環境煥然一新,每一個空間都很精緻,還有蔬食店,光是看了就覺得色、香、味已經享受到了;再往前走,還有大愛感恩科技公司駐站,每一件衣服都很精美、舒適、素雅,我也很讚歎!師父接著要再向前走了,這個地方是我們的『起家厝』,大家要把它照顧好,感恩!」

之後,上人來到即將完工啟用的中正靜思堂並開示:「在鬧市之中,有如此開闊的空間,不可說太小,已經是很大了。心量若大,空間就大,把心擴大如太虛,與全球人接軌,這才是真正的開闊。有『靜思』二字的靜思堂,都是慈濟人的家。舊分會是我們的『起家厝』,想想三十多年前,在那樣很有限的空間,就可以『起家』,所以每個慈濟道場都要珍惜。」

上人肯定中正靜思堂寸寸空間都經過用心設計,一樓採光很調和,整體很明亮,「中正靜思堂這個道場可以說是零缺點,但是零缺點是使用的人珍惜它而成就的,假如人與人之間沒有合和互協,道場就會變成『是非場』。」

上人叮嚀,有一念心包太虛的愛,能包容眼前的一切,這裏就是天下的大道場;走進來,心會穩住,就是穩定人心的好道場。祝福大家在這個大愛的道場走入人間的菩提大道,也要把家顧好!

行菩薩道不落人後

下午進行北區第十二場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葉淑蓮師姊帶著先生與大伯上臺,與眾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師姊結婚後,就開始照顧自小因病導致腦部受損的大伯;五年前,先生中風失智,她一個人照顧二位病人,負擔沉重。師姊感恩公公留下一塊山坡地,是住家也是菜園,讓大伯、先生可以在家裏生活,不需要送到安養院。臺北慈濟醫院動工建設時,師姊帶著大伯去幫忙拔板模上的鐵釘、到香積組煮茶水等;現在師姊也會把先生帶在身邊一起做慈濟。

上人開示,人生「苦」,是聚「集」各種因緣業力所致;若要徹底「滅」除苦難,就要修行於「道」。修行是要學得正確的道理,「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要鋪平路才能廣開菩薩道;若是人生這一條路不鋪平,菩薩道上的障礙就會很多,所以一定要勇敢地克服人生中許許多多的苦。「淑蓮就很勇敢地走這條人生路,她一直照顧著大伯與先生,不僅勇敢,而且很慈悲,行善不落人後,很精進做慈濟事。雖然看了很不捨,還是為她讚歎!」

人生苦難偏多,上人說,學佛首先要認識「苦」、要知「苦」;認識人間的種種苦,很自然會反觀自己,比起那些苦難人,自己有福多了!這也就是常常對大家說的「見苦知福」;既然自己比別人有福,就要付出。

上人說,慈濟四大志業從慈善志業起步,發祥地在臺灣;只要有人需要救助,即使遠在偏鄉、山間,慈濟人也會走過崎嶇山路,走到苦難人身邊,伸手扶助。「這條慈善訪視的路,早期我自己走過,後來由各地慈濟人替師父走,替師父去關懷、愛護師父要愛護的人,替師父做師父想要做的事,將這條路從臺灣走向國際,有進無退,不斷地鋪展開來。」

上人表示,雖然看見天下災難、人心濁亂,會感到很沉重,但是濁亂的世間還有這麼多人,因為接受佛法教育而離苦得樂,就又重新振作起精神,要再為世間眾生多注入一點希望。「假如在五十五年前,沒有起這一念心做慈濟,今天我們就無法救助這麼多人,無法為他們打開心門,讓他們有機會行善造福、聞法增長智慧。」上人勉勵大家自修、自利,還要利他、行道,這就是慈濟人的本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