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護理師 磨出自信

戴瑞瑩﹙右)課餘時間在農業生醫團隊做實驗,此外,還會跟著老師、同學跑田野。﹙相片提供/慈濟科技大學)

照顧重病父親的過程,讓戴瑞瑩更能同理病患及家屬的感受;
因為跟著大學老師輔導部落改進農業產銷,她了解農民的難。

展開護理職涯前,她方向已清楚─
有朝一日走回偏鄉,讓醫療更在地化。

照顧重病父親的過程,讓戴瑞瑩更能同理病患及家屬的感受;因為跟著大學老師輔導部落改進農業產銷,她了解農民的難。

展開護理職涯前,她方向已清楚─有朝一日走回偏鄉,讓醫療更在地化。

對就讀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的戴瑞瑩來說,求學無疑是個艱苦而悲傷的旅程,卻也讓她及早堅定了人生的志向。

戴瑞瑩三歲時,父母離婚、媽媽離家,一家人的生計靠從事勞力工作的父親一肩扛起。怎知,父親先是被裁員,接著髖關節受傷,兩側都置換為人工髖關節,無法負重之下,也失去了靠勞力賺錢的條件。祖母中風後,親戚們出錢請父親當祖母的「看護」,姑姑有時也來取父親種在後院的菜去賣,幫他們多少賺些生活費。「小時候常想,我是不是做了什麼壞事,所以媽媽才離開我?」怕父親聽了難受,她只能把遺憾埋藏於心底。

戴家接受過慈濟、家扶等慈善組織的幫助;戴瑞瑩也從國中開始就半工半讀,貼補家用;高中時期,更是努力獲取好成績以申請獎學金。看到別的同學在閒暇時相約出遊、看電影,埋頭苦讀的她有時也會感到委屈,「但我會把眼淚擦乾,告訴自己,如果現在不讀書,一切都沒辦法改變;如果堅持,可能會不一樣。」

戴瑞瑩一路苦讀,優異的成績讓老師十分看好。怎料在大學學測前,父親的視力大幅衰退,乃至失明,讓她大受衝擊,沒能考出預期的好成績。

童年時因著父親的病時常進出醫院,讓她對護理師照顧病人的身影心生嚮往,加上父親的支持,她於是在二○一六年就讀慈科大護理系日間部四技班。

念大學前,父親給了她十萬元,令她震驚,父親怎麼有這筆錢?「他說那是我從小到大,一點一滴交給他的錢!」戴瑞瑩既心疼又生氣,氣父親為什麼不用這筆錢讓自己好過一點?父親則說:「這一生沒辦法給你什麼,能給你的就是生命的意志力,你要相信,關關難過、關關過。」

護理學生接地氣

大一必修的解剖學,是同學都公認吃重的科目,授課的耿念慈老師把關嚴格,使得這門課「淘汰率」不低,同學們都深怕自己過不了。但戴瑞瑩不僅成績好,表現也讓老師印象深刻,「一般人如果成績好,都會比較顧自己,但這人怎麼這麼熱心?」看到戴瑞瑩在忙碌的課程中,仍抽空協助學得較慢的同學,耿念慈讓她到慈科大的農業生醫實驗室工讀。戴瑞瑩不僅獲得了慈濟及贊助單位的資助,還見識了另外一個領域的天寬地闊。

與老師一起研發農作物,常到外地採集,協助輔導部落栽種作物,也協辦許多活動,家住宜蘭的戴瑞瑩,走過了花蓮縣境內的奇美、佳民、織羅部落及瑞穗有機生態農場,也遠行到臺東達仁鄉的土坂部落。

許多部落裏習以為常的作物,經科學分析後才知它們真的是「寶」。好比外號「雨來菇」的葛仙米藻,通常要等到雨後才會從草地上冒出來;這種高纖、高蛋白但低熱量的植物,常被原住民採來做成部落的特色菜。

慈科大生醫團隊則從中萃取出蛋白質成分,製成具有保溼、修復功能的敷料,可用於傷口照護及養顏美容;師生們也開發出「無土栽培」雨來菇的技術,不僅把產量提升為十倍,也將雨來菇原本有如木耳的片狀型態培育為圓球狀,方便於製成「珍珠」、「素魚子醬」等食品,或萃取成分做其他運用。這項大突破,讓慈科大團隊抱回了二○一七年「高雄KIDE國際發明暨設計展」的金牌獎。

「在我的實驗室要待得下來,真的不容易。」耿念慈表示,學生通常都是趁空堂或週末來做生醫團隊的工作,農作物要處理、實驗要做,還要跑部落帶活動,幾乎沒有假日可言。但經得起考驗、磨練出韌性,未來的發展空間將比別人更為寬廣。團隊成員中,有人因此產生興趣,畢業後投入慈濟的慈善農耕志業,也有護理系畢業的成員因此跨領域,攻讀生化研究所。

戴瑞瑩則始終確定,自己的志向就是護理。跟著團隊跑田野調查、參與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服務偏鄉的志工經歷,則讓她對護理工作有更多想像,「我希望未來,在護理工作上能整合部落的需求,讓護理、醫療更在地化、人性化。」

照顧父親的經驗,讓戴瑞瑩感受到成為護理師的職志與使命(圖2);亮麗的學業成績與服務成果,讓她脫穎而出,獲得玉山志工基金會所頒發的獎學金(圖1左一)。

人生重新開始了

但在大二升大三的關頭,家中傳來了肝癌末期的父親病重的消息。戴瑞瑩於是趁著生醫團隊出國比賽的那幾天,忍痛辦完休學手續。那次不告而別,不僅讓耿念慈大吃一驚,就連認識她的系上老師也難以置信。「她自我要求很高,還跟同學相約一起畢業,怎麼可能休學呢?」護理系系主任張紀萍說。

父親剛往生的那段期間,戴瑞瑩陷入有生以來最深的悲痛,「以前的生活重心和目標一直都是爸爸,當爸爸離開的時候,我想跟他一起走。」師長與她保持聯繫,耿念慈儘管擔心,也只能郵寄糖果餅乾、通電話表達關心;很多時候,師生通上了電話,卻沒辦法多說什麼,「要記得吃飯喔!」成了耿念慈最常說的一句話。

辦完了父親的後事,戴瑞瑩註冊復學。返校後,師長接引她到靜思精舍當志工,跟著法師一起勞動。在靜思精舍的田園與協力工廠裏,戴瑞瑩做農事、做加工,經常一身汗水和塵土,儘管身體勞累,心卻漸漸平靜。

「師父沒有跟我說太多的法,我也聽不懂;他們以身說法,對大地、對植物、對人都是無私公平的愛。他們無條件地接受我,讓我感覺特別溫暖。」也是在這段時間,她才體會到什麼是堅持、毅力、勇氣跟愛。

經歷照顧重病父親的過程,她更能同理病患及家屬的感受;跟著老師做研究、輔導農民的經驗,則讓她了解偏鄉部落面臨的苦處與艱難。「希望進入醫院後,可以學習更多臨床經驗;未來到偏鄉,不只是服務在地部落,也希望能幫他們做醫療資源整合。」

二○二○年十月,她以亮麗的學業成績、卓著的競賽與社會服務成果,榮獲玉山志工基金會頒發的「培育護理人才獎學金」。這個獎項是該基金會與十所公私立科大、專校護理科系合作辦理,參與者首先必須獲得系上推薦,而後與各校推薦的優秀學生一同接受嚴格的資料審核、面試,方有機會脫穎而出。

「領到這個獎,我覺得我的人生重新開始了。」戴瑞瑩坦言,一路走來自己也曾懷疑、徬徨,但幸好沒有放棄。六月畢業後,她準備到慈濟醫療院所履行公費生的服務義務,邁開護理職涯第一步,而後朝著偏鄉醫療的目標前進。

「可能大家會覺得護理很辛苦、做不了多久,我偶爾也會這樣想,可是當護理師讓我對生命產生了認同感,也因為有照顧爸爸的經驗,我更覺得這分工作是職志與使命。」戴瑞瑩語氣堅定地說。

帶去職場的高學力
  • 委屈時,我告訴自己,身為學生如果不讀書,一切都沒辦法改變;如果堅持,可能會不一樣。
  • 當你體會什麼是毅力、勇氣跟愛,將更能同理別人,對未來也有更多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