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教育

社論
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已滿周年,全球各國研發各種疫苗,且已施打在人體內,亟思終結疫病。然而,病毒卻不斷產生變種,全球的生活秩序已被顛覆,難以回復到從前。世人必須加速因應未來世界,包括教育的變革在內。

當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是強調「實力(competence)」,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勢須培養下一代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意。不只需要專業的養成,更須突破不同專業間的門戶之見,廣泛了解不同領域的相關和互補性,進而融會貫通。

也就是說,運用知識「做什麼」的重要性,遠勝於擁有眾多知識卻在生活上派不上用場。例如,有人預言未來許多工作將被人工智慧(AI)取代,然而AI不會用智慧判斷並解決問題,人與機器的最大差異,在於人有原創與反思的能力。

此外,保持自主學習的熱情,持續自我成長,開發個人潛能,才不致難以因應變局而被淘汰。雖然網路發達,現代人易於接觸外界各種訊息,但也很容易在趨附流行中失去個人風格。如何與自我、他人、世界共處,需要日積月累地涵養「實力」。

政府投入的教育經費年年增加,但每年大學生休退學人數仍達數萬人,近四成理由為「志趣不合」。補教商機卻始終不斷,反映了家長和學生的焦慮。在升學主義的潮流中,學歷和工作脫鉤的挑戰會愈來愈嚴峻。

本期主題報導中,玉里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志晏畢業於慈濟大學醫學院,他到偏鄉小鎮長住行醫,投身骨外科,這分心志並不符合許多人的價值所趨。他回想讀醫學系的初衷,是盡己所能地為病人拔苦,任何科別的病人都一視同仁,即使病況超出自己所知,也要多方探究解決。

將自慈濟科技大學畢業的戴瑞瑩,因照顧病重的父親而立志成為護理師。她跟隨學校的農業生醫團隊,走進部落訪查、輔導部落改進農業產銷的經驗,讓她了解農民的難處,也看見未來投身護理師的更大願景—期望能幫助偏鄉進行醫療資源整合。

初衷是他們持續堅持、克服困難的源頭動力,儘管城鄉差距大,他們不在乎名利,深耕「實力」。其中有善用知識的熱情,有利他的人文關懷,有開創自己人生道路的理念,值得新一代的學子效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