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新常態 保持心常態

黃秀玉(左二)與志工走入社區關懷老弱、送上口罩。(攝影/周進光)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
人們不只面臨生命威脅,還有嚴重的經濟衰退,
被迫放無薪假、減薪甚至失業……

如何度過心靈疫情,讓心處於新常態?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人們不只面臨生命威脅,還有嚴重的經濟衰退,被迫放無薪假、減薪甚至失業……

如何度過心靈疫情,讓心處於新常態?

二○二○年三月間,黃秀玉收到解雇預告,她在這間飯店已經服務二十一年,擔任財務主管,飯店歇業,員工隨之失業,讓她錯愕不已。

為了防疫,馬來西亞自二○二○年三月十八日落實行動管制令,六月調整為「復甦式行動管制令」。即便政府提供援助金與振興計畫,九月時統計,兩萬兩千多家企業宣告倒閉或縮小規模等。在三月到八月間,政府收到的求助熱線約一萬一千八百通,人們遭遇失業、收入受影響等打擊,加上行動被限制,家暴、憂鬱症案例直線攀升。

根據世界旅遊業理事會報告預測,全球有七千五百萬個旅遊業工作崗位面臨疫情威脅;馬來西亞職工總會主席拿督阿都哈林指出,超過三萬名飯店業員工因此失去工作,一萬多名員工被放無薪假、六千多名員工被減薪。

「為什麼會這樣?」黃秀玉一開始有些難過,但很快就調整心態,因為失業後「非常忙」,行動管制令開始,身為慈濟志工的她,天天中午一點半與志工幹部線上共修,晚間還有讀書會,天天頻密聞法,生活充實有品質。

一次讀到上人草創慈濟的心靈歷程,「內自在,外風雨」,再對照疫情期間種種「風風雨雨」,她發現自己的苦算不了什麼,勢必要安然以對。「每個人都受到影響,你不是最苦的那個,還有其他人更辛苦。所以一切都是好因緣,只有接受,才能改變。」

儘管四月中就失業,但與老東家一向合作愉快,在這非常時期,她義氣相挺,私下無償協助老東家處理後續的財務工作。六月間,對方以半薪續聘她,直到另行通知為止。

黃秀玉說:「這是內省的一年,很多想不通的事,因為行管令擁有足夠的時間休息,加上專注聽法,而一一放空、釋懷、啟發。過程盡力、結果隨緣,雖然還是會有情緒的起伏,但現在更快就能轉心念。」

她與有穩定事業的妹妹相互扶持,平時稍有積蓄,經濟壓力減少許多;投入慈濟九年,她已將物欲減到最低,心境上亦少有起伏。因此在行管令期間,她如常去關懷弱勢族群,為缺糧的印裔家庭送食物、為陷入困境的三輪車夫發放紓困金……

圖1:儘管下班後疲累,林金興(中)依舊固定參與環保回收。(攝影/楊秀麗)
圖2:行動管制令期間,三月二十八日,范靄君(右一)獲准外出,送上第一批醫療物資給馬六甲中央醫院。(相片提供/范靄君)

我還能做什麼?

志工林金興在二○二○年三月中,亦受疫情影響失去建築業銷售員工作,「我們苦,別人比我們更苦。公司有補我兩個月薪水,也協助我申請社會保險補助,我還過得去。」

林金興長期投入在慈善訪視,看盡人間苦相,抱持正向、隨緣的態度。他笑言,除了做慈濟,很少去逛街,欲望不高,吃得簡單,身上穿的都是二手衣,且伴侶的工作沒有受影響。

年逾五十五歲,打電話求職往往被婉拒,他沒有焦慮,反而順其自然;最終,在志工們的協助下,他於九月找到目前的五金店查貨員工作。從在辦公室吹冷氣到四處奔波曬太陽,被曬到黝黑,而且工作地點遠在郊區,一趟路車程要半小時之久,他仍是一臉笑盈盈,毫無怨言,反而感恩自己還有工作可做。每週一下班後,他趕著回來做夜間環保,偶爾還配合志工去訪視,往往到了八點多才吃晚餐。「能做就要好好把握。」林金興說道。

慈濟志工范靄君的住處靠近主要幹道,行管令期間,常常聽到救護車的鳴笛聲;她關心前線奮戰的醫護人員,開始思考,自己到底能做什麼?

范靄君聯繫認識的醫護人員,得知當時最缺口罩和個人防護配備。她一一致電尋找貨源,並向親朋好友募款,成功購得物資送到有需要的醫護單位,安他們的心。此外,得知慈濟志工在製作面罩等個人防護配備,她也協助穿針引線,將慈濟的物資轉送到醫療單位。

在電子廠工作的她恢復上班後,雖然被減薪,但慶幸自己還保有工作,情緒沒有太大波動。工作和志業忙得蠟燭兩頭燒,讓她免疫力大降;然而,該做的事,還是得把握機會做。她致電關心朋友們,「十通電話,有九個都情緒沮喪……」她參與慈濟線上英文共修課程,吸收很多正能量,讓她更有方法協助朋友解困,並鼓勵他們要將愛傳出去,關心更多人。

二○二○年底,大馬疫情上升不歇,衛生總監丹斯里諾希山懇請大家在公共場合和聚會時,遵守標準作業程序,並提醒大家「適應新常態,糾正舊常態」。

人人紛紛議論疫情帶來的挑戰,是上天給人類的一項考驗。也許一位澳門心理治療師的話更為貼切:「疫情會給我們留下烙印,逼使我們勇於面對逆境,訓練我們的適應能力。」

危機提醒人類,幸福和安逸非理所當然,人們要有面對逆境的準備,只要肯接受,積極面對,危機定能變成轉機。展望新年,不管是心靈的滋潤,還是錢財的規畫,都要有未雨綢繆的觀念,方能適應新常態,保持心的如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