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寬海闊、鯤鵬上青天」: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二十周年誌感

二十周年了,該轉大人了,「轉」字所說的,就是「轉化、創造、提昇、超越」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二十周年了,「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該進入社群、參與更多的公共事務,準備茁壯、挑大梁了。我惦量,本所應是由「弱」到「壯」;要強,則要更努力,而且必須體質上有些變化。臺灣話很傳神的說是「轉大人」,「轉」字說的是「轉化、創造、提昇、超越」。

證嚴法師言簡意賅闡明:「宗教」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人文」是人品典範,文史流芳。本所依此締建「信仰、實踐、療癒」的核心概念,「人生的宗旨」是要去「信仰」的,「生活的教育」是要去「實踐」的。有了真正的「信仰」,「實踐」之也就能「療癒」,才能追尋著往聖先賢的「人品典範」繼續努力,而讓「文史流芳」。

二十年,轉大人,該「轉化」的是,不能只是拿著西方既有的理論框架,來研究我們的宗教與文化現象。應該從「慈濟經驗」中,從「存在的覺知」到「概念的反思」,昇進到「理論的建構」;從自家的「宗教體驗」與「生命經驗」中抽繹出範疇概念,去締結華人世界的宗教理論。進一步,與其他各大宗教展開交流對話。

該「創造」的是,本所除了招收研究生,更應該成立精緻而深刻的學術研究中心,才能從平面概括的研究,轉化為理論性的深層交會;應該從慈濟學教學研究中心,進一步長出「當代佛學研究中心」、「當代儒學研究中心」、「當代道學研究中心」、「新興宗教研究中心」。集結最優質的學者,成就轉化創造的最大可能。如此一來,慈濟大學除了培育「良醫」,未來將可培育許多「良相」和重要的宗教與人文的學術及實踐人才。

這些中心一旦成立,學問性的信息、理論性的能力,將可以經由慈濟之作為主體,與其他學術單位的交談對話中,日新又新的生長起來。慈濟宗門、靜思法脈,也就在諸多學術的交談對話深耕易耨、發榮滋長。「宗師」指明了方向,「論師」釐清了思維,「教師」落實了教育,這便可以是千年志業,根深柢固、淵遠流長。「匆匆二十年,回首似雲煙,天地寬海闊;鯤鵬上青天」,宗教與人文研究所二十周年了,轉化之、創造之,提昇之、超越之。虔誠祝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