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至二十九日 有寸有節

12.28~29《農十一月‧十四至十五》

【靜思小語】待人處事有分寸,與人互動有禮節,就是德的表現。

寫下菩薩的史記

二十八日週一,慈濟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同仁報告北區慈善個案,蘇女士在十多年前因家暴離婚,獨自撫養念小學的二個孩子,不久之後,蘇女士因生活壓力罹憂鬱症及恐慌症,家庭生活仰賴補助及打工勉強撐持;二○一四年因孩子讀大學而負擔變重,由社福單位轉介給慈濟,慈濟志工就此走入她的家,並且長期關懷與陪伴。經過一段時間的扶助,蘇女士漸漸打開心門,跟著慈濟人一起做志工,兒子學成畢業已入社會工作。

上人感恩慈濟人救度苦難眾生,而且不只是一時在物質上的幫助,而是長久的真誠關懷和陪伴,最欣慰的是受助者在慈濟人的協助與鼓勵之下振作身心,並且投入人間菩薩行列。慈濟人做對的事,而且是利益人間的好事,生命很有價值!

「我們要把握生命,把握過去生所結的好緣,在這一生中與這麼多人間菩薩共聚、共事,共同為慈濟、為人間而付出。慈濟不只在臺灣,慈濟慈善關懷過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地區;擴及全球的慈濟大愛,是起於五十多年前的一念心,這一念心很微小,但是只要把握住了,朝自己立定的志向精進,就能會合諸多因緣成就志業。」

上人也叮嚀人文志業留下最真實的慈濟菩薩足跡,做好文史整理,而且要了解每一件慈濟事的因緣始末,不要變成生硬的流水帳,不要辜負每一位用心盡力勸募愛心、奔走付出的慈濟人。大家都是慈濟世界的一員,每件慈濟事都包含你、我、他的一分心力;每一位慈濟人不分彼此,會合大愛無痕跡,才能發揮庇蔭眾生的大力量。所以要用珍惜的心,寫下每一位人間菩薩的史記,並且經過編輯與出版,讓人品典範世代流芳。

大地呼吸的聲音

二十九日,上人與優人神鼓團隊談「大地呼吸的聲音」,是很寧靜的境界,大自然的「無聲之聲」,是很微妙的感受,讓人感觸到了,就覺得大地真的有呼吸。

「在這裏靜靜地聽,有鳥叫蟲鳴,也有草木隨風搖晃摩擦的聲音等等,還有不遠處的大馬路經常傳來車聲。由小到大,自然的環境與眾生的世界,都是心境寧靜時可以感受得到。」

經典描述佛陀夜睹明星而覺悟,就是在天將要亮而未亮之時,佛陀的身心非常寧靜,將眼睛微微睜開,與天際的一顆星接觸,突然間通徹了宇宙的真諦,明心見性。

上人期待結合各界人士的專長,將《法華經》的法,以及佛陀通徹宇宙真理的覺悟境界,透過影像、音樂與演繹等方法表達,完整傳入人心;所要做的不是純粹讓人欣賞的歌曲音樂,而是經典、是真理。若有心、有興趣,願意耐心去做,就要做出經過千古而不老的歌,也就是經千古而不變的法;不論時代、社會如何變化,讓不同種族、宗教、語文的人聽了都能了解與受用。

《法華經》是萬法之王,整部經典有二十八品,希望所製作的《法華經》影音經典,可以讓人體會佛法所說的「空」,但是《法華經》的「空」,不是虛無幻境,亦非否定一切而消極無為,而是教眾生跳脫執著,不執「空」也不執「有」,空中妙有行中道─運用「六度」,廣行利益世間的菩薩法。

上人感嘆眾生執見深重,佛法易聞,然而道理難會。故而期待這部《法華經》影音經典,能讓人一接觸就生歡喜心,進而將道理銘刻於心,常常在心中、腦中縈繞,很自然地將道理運用在生活中,而不是過於執著於修行境界,被幻想、幻境扣住,反而走火入魔。

「修行要保持身心健康,與天地自然合為一體,但是思想要清楚,道理分明,不要貪著靜坐時出現的境界。佛陀並非只憑靜坐就覺悟成佛,而是經過累生累世不斷在人間修菩薩行,不斷為眾生付出造福,才能與眾生結下好因緣,只要一見到佛陀,甚至只聽聞佛陀之名,就很自然心生歡喜而樂於親近。」

「你們在作曲、編舞過程中也心生歡喜,那一種歡喜是靠自己體悟,要讓人聽了好話、好文章、好道理而願意接受;假如有畫面,也是寧靜的畫面,讓人看了能靜下心來體會道理。」

「我很希望將《法華經》的法傳到世界各地,不論是否聽得懂華語,聽了音調也能攝住人們的心。佛陀『一音圓演』,其說法的聲音能讓眾生起歡喜心,靜下心來接受道理;我們所做的影音經典也要如此攝心,攝住人們的身心靈,用心體會好的內容、好的音律、好的道理,使之千古流傳,音律會常常飄揚在任何一處宗教的殿堂、任何一個家庭、任何人的心靈。」

道場不是是非場

上人與北區慈濟人談社區道場,表示「物在人用」,使用的人用得歡喜,就是好設計。慈濟為社會人間付出無所求,但是有責任,要為未來負責;既然有因緣在鬧市建設道場,就要靠大家用心經營,讓道場道氣充盈,廣招來眾在慈濟道場共修精進、同行菩薩道;莫因「熟不拘禮」,放任習氣、聲色不佳,使之變成讓人卻步的「是非場」。

上人說,靜思堂、聯絡處、環保站都是道場,莫談是非,大家要用真誠的心互動。如何才會真誠?就是感恩。常教大家「低頭感恩、抬頭懺悔」,挺起胸來與人說話時,要趕快生起懺悔心,因為人人都是凡夫,與人難免會有意見不合而起摩擦的時候,也許是因為彼此的緣不好,明知對方說的是對的,卻因不喜歡他而反對;假如有這樣的心態,要趕緊懺悔。懺悔之後,要趕快彎腰說「感恩」,有感恩,才能提起很誠懇的心與人對談。

鬧區裏的道場,土地面積不大,但是空間設計完善,上人教師兄師姊善用分寸空間,讓每一分、每一寸都有道氣;開闊心胸、相互包容,「心包太虛」廣納一切,就不會被有形的空間所局限。

要讓道場有道氣,不是靠布置、靠擺設,而是由道場裏的每一個人展現德行。道德、品德,要從言行態度表達;閩南語「德」與「竹」同音,有德者要如竹一般「有寸有節」,待人處事要有分寸,與人互動要有禮節,這就是德的表現。上人期許大家好好運用社區道場聞法修行,要讓每一個進到道場的人有法可以聽,從而增長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