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中區慈濟志工行經之路》

精選書摘

輪轉響徹街頭巷尾 愛的種子翩然落地

撰文・劉秀雅(臺中慈濟志工)
相片提供・林麗華家屬

「花蓮師父一個人做慈善真艱苦,沒有人幫忙不行。」


一九七○年從靜思精舍返回臺中的車上,達宏法師決定要幫到底,皈依他的家庭主婦林麗華率先響應;一輛摩托車,林麗華載著達宏法師四處勸募善款,從此騎出了中區慈濟的福田善路。

「師父,阮尪又把錢借出去了!上次才被倒會,還沒學到教訓!他都沒想到家裏沒錢可用了,我還要幫人家付利息還債,講都講不聽……」每當林麗華滿腹委屈,就跑到住家附近的臺中佛教會館向達宏法師訴苦。

佛堂裏,達宏法師耐心開導:「夫妻不要經常吵架,你要學會忍耐,多為先生著想;他借錢給別人也是在幫助人,將心比心,想想過去你們遇到困難,也曾受人幫助。」

返家的路上,林麗華想起這一路走來確實遇到許多貴人,尤其認識了達宏法師,才讓自己漸漸打開心門:「師父說得對!先生借錢給別人也是在幫助人,我又何必斤斤計較!」

那年她二十六歲,皈依了當時也才二十五歲的達宏法師。

林麗華一九七○年跟隨達宏法師進入慈濟,圖為一九九七年歲末祝福,捧心燈祈福。

濟貧精神 將心比心

一九七○年,林麗華隨同達宏法師、達彥法師與大甲永光寺的住持真智法師,四人風塵僕僕地前往花蓮靜思精舍參訪,準備冬令發放。一早從臺中出發,抵達花蓮時已接近黃昏,夕陽餘暉下,樸素的精舍顯得溫厚而質樸。

隔天清晨,林麗華隨著僧眾入座早課、拜經,早齋時天色已亮,小小的精舍竟然來了這麼多人,空氣中還透露著些微緊張的氣氛。飯桌上,達宏法師低聲提醒:「等一下動作快一點,今天會很忙。」收拾好碗筷,林麗華走到精舍後院,水泥地上平鋪著一大片塑膠帆布,吃的、穿的、用的,各類物資一字排開;志工或蹲或坐,動作熟練地開始裝袋、打包。

林麗華也蹲了下來,志工順手拿起針線,請她幫忙仔細檢查每件衣物,鈕釦沒了要釘補、衣襬脫了線要縫補完整……志工繼續解說:「這裏的師姊會比對每戶照片裏的成員,與先前到案家的量身紀錄,依年齡歲數,將衣物逐戶分配妥當。」

她發現,慈濟定期發放新衣雖然很困難,沒錢買新衣服,但是募集二手衣物分類仔細,一如自家人要穿的一樣,發放前逐一清潔、細心修補完妥,不比新衣裳差。一旁負責打包的志工手上沒停過,毛巾、衣服、毛毯等等軟厚質料鋪在外層,零碎的生活物資裹在裏層,還有一斗米、補助金和紅包也逐一裝袋備妥。

水泥袋縫製成的大背包,上頭清楚寫著照顧戶的姓名、佛教慈濟功德會及歲次年分。上人也親自前來指導大家摺疊整齊、扎實包裝,待隔天農曆二十四日再行發放。那分嚴謹、對受贈者的尊重,讓林麗華很是感動。

整理衣物的同時,另有精舍法師騎著腳踏車,到照顧戶家中一一通知。為什麼不順便把救濟金與物資直接送過去呢?林麗華不解。「請照顧戶到精舍來,不但可以讓他們有『家』的感覺,而且由師父帶領禮佛、拜佛,也可以讓他們多了解佛教精神。」德融法師仔細解釋。

發放這一天,照顧戶來領取生活補助金與物資,也提前圍爐用餐。志工引導著視障、眼盲者,或者攙扶老人或行動不便者,大家臉上無不堆滿了笑容。林麗華來回穿梭、忙碌,因著小小的付出,內心充滿無比的歡喜。

林麗華與志工帶動慈濟列車花蓮尋根,讓火車輪轉動了建設花蓮慈院守護生命的工程。

顧自己家 顧窮人家

返回臺中的車上,達宏法師若有所思。他說:「花蓮師父一個人做慈善真艱苦,沒有人幫忙也不行。」自己的力量雖然不是很大,他決定要幫忙到底,林麗華率先響應,她看見上人身形清?、眼神卻是堅毅,讓人不捨又感動。

回到臺中,達宏法師即率領座下弟子—林麗華、汪黃琇蘭,以及花蓮玉里的陳靜枝接引入慈濟的陳貴玉,三人與達彥法師展開了「濟貧教富」的工作。

「師父,我是在家眾,做事方便;您的出入請讓我來協助。」林麗華自告奮勇,騎著摩托車搭載達宏法師四處勸募、收取善款。她自家中出發,從達宏法師所在的香雲精舍附近開始收起,足跡所及,繞行了臺中盆地外圍半周,從酷夏到寒冬、市區至郊區,不論捐款者是一人或數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摩托車繞行之處,慈善種子落地開花。

騎摩托車的時間占去一大半,往往收不到幾筆就要往回騎。近中午十一點一到,林麗華趕回家給先生及母親做飯,再趕赴學校為孩子們送便當。她不曾因為做慈濟而失了自己家業的本分。「顧尪,顧子,顧厝內那口鼎」的同時,她也分秒必爭地「顧窮人家的那口鼎」。

每一回簡單用過午膳,一同返回的達宏法師抖抖衣衫又準備要出門。師徒頂著烈日、踩著滾燙柏油路,直到天黑才返家,經常匆匆用過晚餐之後,又騎著摩托車出門募款。

憑著一股做善事的熱忱,他們幾乎每天三出三進;師護徒、徒惜師,達宏法師習慣夏天、雨天都撐著傘,因為總想一起為林麗華遮陽擋雨;林麗華心想,「師父身體虛弱,天氣冷,我在前面擋著,風比較不會吹到他……」

「虎爺,我要出門了!請?保佑我的小孩平安。」這一天林麗華又趕著出門,她在神桌前請虎爺幫忙看顧子女。這年,最小的兒子才三歲,雖然她盡其所能地想要內外兼顧,但基於為人母的責任感,心裏難免感到些許遺憾。

「阿嬤!我要去巷口等媽媽。」「外頭天冷,去加件外套,不要跑太遠喔!」阿嬤話語未落,小男孩已倏地奔出家門,骨碌碌的雙眼緊盯巷口。

在外頭忙碌了一天,林麗華的摩托車彎進巷口不遠處,看見兒子蹲縮在角落。「媽媽回來了!」小男孩又叫又跳,急奔躍上摩托車。「又出來等媽媽?今天有乖乖嗎?」看著孩子雀躍的神情,她忘卻了一身的疲憊,欣慰與滿足浮上心頭。

一九九二年十月三十一日,臺中分會新大樓啟用,達宏法師(中右)、達彥法師(中左)與慈濟志工合影。

師徒同心 勸募善心

「李太太,花蓮有位師父很慈悲,募款救濟貧苦,我們一起來幫忙好嗎?」林麗華挨家挨戶地說給人聽,好像在報告新聞;可是當時臺中地區知道「慈濟功德會」的人不多,很多人以為是騙子。她並未因此放棄,從相互信任的朋友勸募起,雖然募到的錢不多,只要入了功德海的善款都能讓她興奮許久。

當然也有不少調侃:「花蓮那麼遠,有沒有真的去救濟又沒有人看到,錢若被人拿去花掉,你也不知道。」她總誠懇又自信:「不會啦!修行人守戒律、知因果。趁我現在還過得去、年輕還能做,就盡量做。」

那時家裏被人倒了會,還有人諷刺她自身難保,先生陳春福擔心她受委屈,也曾勸她:「不要做了啦!別人還以為收這些錢是我們自己在用。」林麗華眼神堅定:「話任人去說,我很信任師父、很欽佩師父濟貧救苦;這分工作我很喜歡做。」

上人一九七九年發起籌建慈濟醫院。「該如何籌錢?」林麗華日夜思忖,想起自己當初到花蓮、親眼目睹上人濟貧的慈悲,於是帶著會眾前往花蓮參訪,並背起了擴音喇叭,在來回十四小時的車程中,使出渾身解數介紹慈濟。

有一回,她得知會員組織了一支四十多人的「放生隊」,汪黃?蘭靈光一閃︰「一定要讓他們徹底了解放生的真正意義。」他們抓緊機會宣說上人籌建慈濟醫院的動機和宗旨,「您們放生是保護動物生命、積累功德;我們花蓮師父看到很多人因為生病,拖垮一家人的生活,要在花蓮蓋醫院來守護生命,想邀請您們一起來護持。」一群人到花蓮參觀「放生的建院工地」,親眼目睹並撫摸著工地上高聳的建築物,想到這裏未來將能救度無數的生命,在返回靜思精舍的車途中,掀起一股捐款熱潮。

一次成功的募款,讓林麗華信心大增。靠著一部摩托車募款的同時,也帶起一趟又一趟的「慈濟列車」前往花蓮參訪,轉動了火車輪,也轉動、推進了花蓮慈院一期又一期的工程。

達宏法師晚年於南投縣寂照蘭若精舍修行,二○○四年林麗華(右一) 偕同資深志工前往探視,師徒情維繫近半世紀。

願轉法輪 精進傳承

一九八五年間,上人每一次到臺中,聞風而至的委員及會員動輒超過五、六十人,香雲精舍被擠得水洩不通。經過大家評估,購置位於民權路的老舊宿舍翻修,一九八六年三月十日慈濟臺中分會於焉成立。

上人每月初一到臺中分會開示,隨行的德慈法師說:「我們好不容易有了分會,這樣空過太可惜了,一定要找人來共修。從今以後,初一、十五都要拜經。」拜經共修,卻沒有人會敲打法器,於是上人囑咐德慈法師留在臺中教大家,林麗華、林美蘭和彰化的邱蘭芳開始用心學習。

最初上臺執法器,當維那領眾拜經,林麗華不免膽顫心驚,一支柳音(固定式引磬)愈打愈歪,歪斜到敲不出聲音。德慈法師在旁邊督促:「敲大聲點!後面沒聽到!」林麗華從歪打到正著,從興趣敲出使命。

前來臺中分會參與的人愈來愈多,林麗華固定週三與邱蘭芳領眾共修。遠從苗栗、彰化、雲林、南投等地而來的慈誠、委員、會眾上千人,清澈的梵唄聲繚繞分會。林麗華覺得肩頭還有一分傳承的責任,於是賴雪滿、張美玉、張淑珍等人一路被她推著上臺,下臺時已是一身冷汗。林麗華邊教學邊改進,漸漸有了成群可以承擔的人。

二○○一年十一月,彰化靜思堂成立。不讓邱蘭芳落單,換林麗華與精進組團隊前往彰化支援,嘹亮的梵唄由臺中綿延至彰化。「淑珍,『驚驚袂著等』(凡事猶豫,會錯失良機)!就是要上去訓練膽量,才不會害怕。」林麗華半推半就地鼓勵,成就張淑珍日後接棒荷擔,即便領眾千人唱誦,依然能自如上臺。

車朽人逝 真心永存

二○一六年元月,林麗華從容自在地走下人生舞臺。曾因車禍而雙手受傷,她一度生活無法自理,拄著拐杖在慈濟四十周年的社區志工研習會上分享:「做慈濟很有福,當時的付出都沒有想到任何功德,感覺幫助人是本分事;如今回想,過去的付出就是『捨』,現在兒女、媳婦孝順就是『得』。」

兒子、媳婦輪流照顧她,連出嫁的女兒也回來幫忙。過去看似錯過子女的成長,如今感受到媳婦、子女們的孝順;母親的言行,子女們都看在眼裏,明白在心裏,她滿心歡喜、了無遺憾。

得知罹患膽管癌末期,上人與醫師勸她進一步治療,她說:「不需要了啦!我心已明瞭,也能放下,活到八十歲很夠本了,生死這條路『走袂去』(跑不掉),不用再檢查了!如果佛祖來接引,我跟著祂去;佛祖沒來,我就投胎人身,趕快再來做慈濟。」

「想念媽媽的時候,我就會走到巷子口去蹲著,注視著巷口的另外一端,是否有摩托車的大燈出現……」追思紀念會上,兒子陳昭仲哽咽說出對媽媽最深刻的懷念。

陳滿雀凝視著媽媽的遺像,摩托車聲依稀在耳。「媽媽,這麼晚了,我們要去哪裏?」「要去幫窮困的人送濟助金啊!」林麗華溫柔地回答:「我們有飯吃很幸福,要記得幫助人喔!」母親去世前十年,陳滿雀已承母衣缽,感受到付出助人的喜悅,回應當年母親的呼喚。

儘管車朽人逝,林麗華「用愛輪轉世間」的一念真心永存;滿是車輪轍印的街頭巷尾,還響徹著轉動法輪的梵唄聲,陪伴著揚飛的種子翩然落地,剎那間綻開一座座美麗、莊嚴的花園。(本文摘自《拓荒 中區慈濟志工行經之路》)

編輯後記

如是我聞,如是我撰

撰文・張麗雲(臺中慈濟志工)

這本書的九位作者,六年來屢次沉潛、屢次捲土重來的勇猛,與這九位主人翁相比,可以說是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典範人物;當生命與生命交融的剎那,也還原慈濟在中臺灣篳路藍縷的歷史面貌。

曾經在廣播節目聽到一位年輕的蘭農說:「我不想得第一,因為第一老是被第二追著跑,但我要成為唯一!」再細聽他繼續說:「人生沒有永遠的春天,但求問心無愧!」讓我想到《拓荒 中區慈濟志工行經之路》這本書的九位作者。

六年前,當她們被託付撰寫的任務時,每個人如天真無邪的孩童,凡事躍躍欲試,彷彿這一本書在「不久」的將來,會從她們的筆下輕鬆付梓,而我這始作俑者只能在她們背後敲鑼打鼓,一點兒也派不上用場,眼睜睜地看著她們一步步跌落谷底,又不得不將她們拉起,如此三番兩次跌落再起,摔下又騰空,猶如坐雲霄飛車,一趟無止境的冒險,渾然不知哪一年哪一月,這部飛車才會戛然而止?

可是,她們那種如小媳婦的心情,欲退還進,屢次沉潛、屢次捲土重來的勇猛,與這九位主人翁相比,可以說是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典範人物。

林美宏投入撰寫團隊第三年時,有一天凌晨三點多,還在為那篇剪不斷、理還亂的稿子苦惱,實在寫不下去了,乾脆起床到客廳看電視,哪知遙控器一按,活生生的筆下人物竟然跳了出來,在螢幕上與上人分享;類似的情形不只一次,在在激發她繼續往前奮戰的勇氣。無數夜晚輾轉難眠,先生補給她一句:「以後像這種永遠寫不完的稿,就別接了吧!」可是她還是不死心,非得寫出個結果不可,終於靠著這股堅持到底的信念,完成了余金山的故事。

有的學員家裏四代同堂,假日要顧家中老小;有人被受訪者婉拒,開始質疑自己的寫作能力。兩千多個日子以來,這群在戰場上奮鬥不懈、屢仆屢起的寫手,理應被賦予「勇士」的美譽……

雖說志工是付出無所求,但要說付出有所求,這付出應該是對全體理想的實現,又未嘗不是另類前進的動力?名小說家蔡素芬沉潛十年,最後寫出一本極富大時代意義的大書《燭光盛宴》,書評點注它是「為家國身分的流離點撥一道映照的燭光……」本書透過一個小人物的縫隙,窺看大時代的波濤,如一場有起有落的盛宴。就像《拓荒》中九位默默無聞的作者,因為一念堅持,在不熟悉的文字中不斷摸索,還原慈濟在中臺灣經歷篳路藍縷、生根發芽茁壯的歷史全貌。

雖然我們不是專業作家,但是當生命與生命交融的剎那,迸出的火花,就如一盞一盞的燭光,映現出主人翁鮮活的身影,烙印在中部的街頭巷尾,哪怕他已不在人間,我們依然秉持阿難「如是我聞」的精神,「如是我撰」地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間美善留史跡。

本書九位故事主人翁人生際遇不同,卻同心同道同志願,在中臺彎開墾同一畝福田;九位作者則是勤敲鍵盤的慈濟志工,刻畫出半世紀以來資深慈濟人開道鋪路的深刻足跡。

拓荒:中區慈濟志工行經之路

⌑ 出版: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 定價:350元
⌑ 客服專線:02-28989991

※本書僅在靜思書軒門市限量販售,或上網購買電子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