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護理實驗室的模擬臨床情境中,學生熟練護理技術,為進入醫院服務病患奠定專業基礎。(慈濟月刊資料照片)
在競爭激烈的時代,慈濟科技大學始終有危機意識,
開辦護理臨床技能中心、產學合作研發專案、實習商店、
慈濟人文履歷認證及多項獎助補助,
讓學子帶著充分的專業和人文的關懷,自信步入職場。
在競爭激烈的時代,慈濟科技大學始終有危機意識,開辦護理臨床技能中心、產學合作研發專案、實習商店、慈濟人文履歷認證及多項獎助補助,讓學子帶著充分的專業和人文的關懷,自信步入職場。
二○二○年冬某個期中考後的週五,來自七所大專院校的護理科系學生團隊,齊聚慈濟科技大學,參加第一屆「大愛盃技專校院護理臨床實務技能競賽」。
早上,參賽者們先比試醫護英文術語與病歷閱讀;午後,再到「護理臨床技能中心」,展開護病溝通與護理專業技能的競技。
這個英文縮寫為OSCE的訓練及測考中心於二○一八年啟用,是慈科大因應未來護理師執照國家考試,可能納入臨床技能測驗的趨勢而設立的。儘管加考臨床科目還只是護理師公會的構想,但校方已讓護理科系學生在此練基本功。
護理臨床技能中心十六間模擬病房中,病床、寢具、布簾、呼叫鈴等設備一應俱全,被照顧的對象是「真的」受過演員訓練的「標準病人」,他們負責扮演孕婦及中風病患,考驗同學們的護病溝通與臨床技能;「假的」則是半身人體模型,用來測考插鼻胃管等侵入性操作。參賽者的一言一行,都有裁判官嚴格評分。
在護理科系選手為校爭光的同時,主持農業生醫研究團隊的耿念慈副教授,與學生們在「耕福田農場」工作;信手摘下彈珠大小的油甘果實,因為不噴農藥,擦乾淨後就可直接入口,口味酸得令人皺眉,不久之後卻會回甘,「油甘有助新陳代謝,通常會加工成油甘粉。」耿念慈解說道。
做農事、參加比賽累了嗎?那就到「知足咖啡」飲一杯拉花美麗的拿鐵吧!店長、店員都是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的學生,不只要會沖咖啡,還得通曉成本控制。「咖啡豆、牛奶成本高,加起來會到三十幾元。」擔任實習店員的同學約略估算一杯咖啡的成本結構,「但提供給學校老師和學生,就不要賣太貴,小賺一點就好。」
身為慈濟教育體系第一所學校,走過三十多年歲月,創校當年只有護理單一科系,如今慈科大在軟硬體、生師比方面,已排在全國大專院校的前端,擁有護理臨床技能中心、農場、實習商店等多樣教學研究設施。
座落在花蓮,比起都市學校或許少了點能見度,但慈濟科技大學校長羅文瑞認為,「後山」清淨單純的學習環境,比起五光十色的都會區,反而是一種優勢。「學生應該思考,這個大學可供你學習、日後發展的資源有多少?」
羅文瑞校長在慈科大服務二十餘年,對學生期許甚深,也對他們的未來抱持樂觀。
產學合作力
從護專時期擔任課外活動組組長、技術學院階段任職學務長及校長,到現任的慈科大校長,羅文瑞見證這所「慈濟第一校」精益求精的歷程,也對同學們有著深切的期盼。「大學的學習和高中職不一樣,要自動自發;四年的時間有限,如果錯過,畢業之後想要再學同樣的課程未必有機會。」
有感於大學生,特別是技職體系的學生投注許多時間在校外打工,羅文瑞提醒,與其花費大把時間做低技術、容易被取代的工作,賺取並不高的薪資,倒不如在學校把專業能力培養好,「學成之後找到一分好工作,也許不用半年,就把大學四年打工的錢都賺回來了。」
為了繳學雜費、支付生活費並且貼補家用,很多同學申請學貸、打工賺錢。慈科大為支援經濟壓力較大的學生,提供多項獎助學金與助學補助,「我們也有公費制度,除了學雜費、校內食宿費用全免,每個月也有零用金;畢業後可選擇到慈濟的醫院、機構服務。」
羅文瑞表示,教育是翻轉命運的希望,如果同學們想藉由打工增加實務經驗,他鼓勵大家能優先選擇校內工讀,因為這些工讀項目很多與各學系專業相關,好比老師會帶著學生參與所承接的產學合作案,協助企業解決問題。
以「耕福田農場」為例,慈科大其實沒有農業科系,但在生醫領域的老師從事相關研發及產學合作之下,二○二○年十二月,師生組成的農業生醫團隊就以「無土栽培」雨來菇的技術,二度獲得國家新創獎。
學生依照興趣加入研發團隊從事工讀服務,不僅有助學金,還學到農產品種植、加工、行銷的專業技能。由於研發成果屢屢獲獎,很多生物科技業者慕名而來洽談合作,在團隊中表現優異的同學,甚至還在學就被廠商「預訂」,畢業立即就業。
耿念慈老師﹙右二)指導學生們辨識、採集「雨來菇」。團隊和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合作,開發出「無土栽培」雨來菇技術,獲國家新創獎。(相片提供/耿念慈)
人際互動力
參加社團活動、志工服務,則是專業之外同等重要的學習。「學校是容許犯錯的地方,不像到了職場,犯錯可能會造成公司的損失,承擔的責任很重。」羅文瑞建議學生在社團活動中磨練待人接物的能力,特別是初入職場時,從基層做起,有很多事項必須和別人合作、靠團隊的力量達成任務;在學時與其沉迷在手機上,「我更希望,學生在學校時就培養好人際互動的能力。」
在志工服務方面,慈科大除了關懷臺灣本土偏鄉弱勢、重視與海外院校交流,也鼓勵、支持學生從事海外服務學習,拓展不一樣的視野。「訪貧、部落關懷,都會列入志工時數,有些學生還會到海外參與慈善發放或義診;學校也鼓勵、補助學生出國服務學習。」
為了鼓勵學生投入志工服務、增進專業之外的「軟實力」,慈科大在二○一九年六月,推動「慈濟人文履歷認證」。四技及五專學生,須於畢業前完成一百六十八小時人文課程及志工服務;二技學生完成八十四小時以上者,經學校相關處室單位認證後,即可獲頒證明書。
談到這個才開始實行不久的新措施,羅文瑞希望,這一紙認證能成為學生的另一張成績單、另一紙畢業證書。「同學找工作時,只要列印出來,就能讓雇主清楚知道,他做了那些志工服務?上了什麼課程?」
在「知足咖啡」店裏,慈科大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學生忙著備餐。除了餐飲製作,還須通曉成本控制等經營事務。
職場續航力
「老師是拿以前的知識教現在的學生、解決未來的問題。」羅文瑞時常引用這句名言對師生說到,如果態度和品格良好,不僅會持續學習,也更懂得與人相處。
目前校內就讀各學制的學生有三千多位,在這迷你的院校服務多年,羅文瑞對學生的未來抱持樂觀。除了慈濟的醫院、學校、海內外慈善機構,很多慈濟志工開設的企業也需要人才。「學校連結慈濟志業體和實業家志工,讓學生在畢業前的最後一年到志業體或企業實習;讓未來可能的主管了解學生的能力、態度。」羅文瑞也強調,學生的能力必須符合業主期待,人家才願意給予機會。
「學校願意多多提供學習的資源,只希望學生的就業之路更寬廣。」慈科大持續充實師資設備、精進教學內容,在競爭激烈、變幻莫測的時代,培養學生堅實的專業能力、應有的學習與工作態度,畢業後成為可用之才,是每位志在教育的師長努力以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