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事 我的事》

精選書摘

我是環保熱青年

撰文・邱千蕙、羅世明

環保是一個普世的議題,也存在著世代間的對話;

不同於上一代的既定模式,新世代更重視親身體驗後找出答案,以發自內在的熱情開始行動。

對於老一輩來說,過去為了解決貧困問題,一路追求經濟發展。中生代在承平的環境中成長,甚少經歷過貧窮和戰亂。新生代看似擁有「最好的生活」,卻不一定能為他們所接受,因為這也可能是他們生命成長機會的「被相對剝奪」─上一代積極研究發展,讓這個世界不論是經濟、教育、企業、學術等等各行各業、各種生活面向,都已建構出鉅細靡遺的模組化,並且掌控了組織、資源的霸權和發言權,讓新生代在舊有的體制中,感受不到自我發展的空間。

環保是一個普世的議題,也因此存在著世代間的對話,老、中、青三代,所經歷的時代不同,也導致觀點和面對的態度有所相異,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但只要目標一致,都能為環保的推動,付出最大的心力。

城市科技大學慈青發動淨灘,更進一步推動無痕旅遊。(攝影/吳思澄)

理解為何而做

身為八年級生、大愛電視《熱青年》節目的編導潘信安,因為製作節目接觸到許多年紀相仿的年輕人,觀察到他們選擇投身公益或環保的幾個原因。

首先是求學期間,政府和民間提供大量公益服務的機會,讓他們開始接觸社區服務或是非營利組織,志工經驗有助於成為他們的興趣或就業、創業的方向。

公益常被認為是有錢或有閒的人才能做的事,似乎很難與正值打拚事業的青年連結在一起,他們為何如此熱衷於公益?潘信安說:「追求社會公義給我們很大的成就感。」能夠任性地追求夢想,與這世代的成長背景有關,「我們對生存沒有這麼大的焦慮。父母一天打三份工養家,我們沒經歷過。某種程度上,是上一輩撐起了社會安全網,讓我們這一代可以活得這麼好,自然地往自我實現走去,所以我們是比較幸運的一代。」

網路社群的快速發展,也讓找夥伴與做公益沒這麼困難。過去,募款可能需要登記公益勸募字號、成立組織;現在運用線上募資平臺,訴說理念、提出計畫,就有一群認同你的人願意贊助,贊助人更可以監督計畫發起人,資訊相對公開透明。網路平臺和募資工具讓年輕世代找到一個證明自我存在的出口和發聲的舞臺,重新取回人生的主導權;透過網路,非主流的社會議題,也有機會走向主流。

對於社會所給予的「草莓族」、「抗壓性低」、「追求小確幸」等標籤,潘信安也提出不同的觀察:「很多時候上一輩認為『我告訴你什麼,你就必須做』,但我們更在意的是『讓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並且給我機會與空間去達成,而不是要求做法也要一致。」

潘信安表示,年輕世代注重自我發展,因此工作不是為了解決公司的問題而存在,而是工作有什麼自我發展的價值,「有能力的人一樣可以長久待在同一個工作上,但我必須知道為什麼而蹲,而不是你告訴我『蹲蹲看』。」

新世代更重視親身經歷、真誠體驗後找出答案,公益、環保對臺灣年輕人而言,是一種「自我和解」的過程。許多人抗拒待在大公司、大組織,甚至選擇離開城市,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他們要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感受所在的環境、土地,打破上一代的既定模式和說法,務實、誠懇地接觸、投入,最後以發自內在的熱情行動。

公益時常指向社會貢獻或責任,但對他們而言,卻是回歸「自我和解」的本質,重新修復自我與外在的關係,找到和諧的相處之道。

潘信安曾採訪清理海洋廢棄物的「湛」團隊成員陳思穎,她說很多時候不是要為社會做什麼,她只是有一個自己想做、覺得相信的事情想要完成。她在環境工程的課堂上問老師:「為什麼你們知道海洋多髒,但是沒有辦法解決?」老師回答,環境工程做的是分析,剩下的只能靠其他人完成。

她於是思考,能不能打造一臺清理海洋垃圾的「湛鬥機」,讓海水回到原本湛藍的顏色。她結合專長,也學習跟社區連結、與政府單位對話,讓一個簡單的初衷成為可能的行動。

又如原是攝影師的唐唐(唐采伶),進行海洋拍攝時,經常發現海洋垃圾,讓她十分難過。基於喜歡澎湖,於是她離開原本的工作,搬到澎湖定居,並且成立了「海漂實驗室」,將各種海洋廢棄物製成藝術創作。她認為,這麼悲傷的事情,為何不能藉由創作變成一個美麗的議題?讓大家藉由美麗的方式認識它!

完成自我實現

不需龐大的理由、不需要向公部門疾呼,年輕人用創意與專長做公益,是做一件覺得舒服,甚至無關他人眼光的事。潘信安用「自私」為註解,「我覺得這跟慈濟的師姑、師伯『付出無所求』不太一樣,而是做這件事能夠讓我完成自我實現;當『自私』具有同理心,就是為善、一種共好的概念。」

他曾到中國大陸的青康藏高原拍攝一群三十幾歲的男性,他們在當地募款,購置鐵桶擺在放牧的地方收集垃圾。當被問及為什麼這樣做時,受訪者回答:「我有很多朋友去北京、蘇州旅行,然後傳風景照片給我,可是我覺得我的草原最美,但是它現在變髒了,我想讓它變乾淨。」直白的答案給了潘信安一擊:「這樣淺白的話驚訝到我,原來自己以前想的那些東西太多餘了。」

潘信安思索著,如果愛這塊土地,就會希望做出好的影響或好的改變,「我看過原先不在意環境議題的人,只是因為喜歡潛水,會開始在意塗防曬油會污染海洋,變得比一般人都還在意。」

愈來愈多年輕人投入環保領域,甚至為此創業。他們誠實地面對自己、渴望與土地連結、熱愛自己成長的環境,因此願意帶著一股傻勁投入環保公益、發光發熱。(本文摘自《地球事 我的事》)

地球事 我的事─人與自然的永續行動

⌑作者:羅世明、邱千蕙、潘俞臻等
⌑出版:布克文化
⌑定價:450元

※歡迎至全臺靜思書軒門市、各大網路書店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