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醫師 常想初衷

林志晏大三時,於大體老師追思典禮講述劉芳菖的大捨行誼;這分感動爾後轉為他對病人的關懷。﹙相片提供/圖1:慈濟大學,圖2:玉里慈濟醫院)

治療外傷、蜜蜂螫傷、毒魚刺傷甚至燒燙傷,
玉里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志晏已經從骨科跨域,
在偏鄉行醫,只能思考「如何幫助病人」,
「就像我們選擇進慈濟醫學系時,是為了要『拔苦予樂』;
假如可以幫得上忙,會去分辨他是哪一科的病人嗎?」

治療外傷、蜜蜂螫傷、毒魚刺傷甚至燒燙傷,玉里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志晏已經從骨科跨域,在偏鄉行醫,只能思考「如何幫助病人」,「就像我們選擇進慈濟醫學系時,是為了要『拔苦予樂』;

假如可以幫得上忙,會去分辨他是哪一科的病人嗎?」

位處花蓮、臺東交界的玉里鎮僅有兩萬人口,相較於一些醫療資源更匱乏的偏遠鄉鎮,這裏醫療資源相對集中,但即使如玉里慈濟醫院,內、外、婦、兒、中醫及牙科具備,病床數僅有三十多床,規模堪稱迷你。牙科之外,全院的門診醫師中,有三分之一是慈濟大學醫學系或學士後中醫學系的畢業生;骨科醫師林志晏,就是其中之一。

他定居玉里已有十一年,從主治醫師、急診室主任一路做到副院長。還記得剛到院時,每週工作滿檔,週一、二、四是門診,三、五、日則是值急診班,遇到要開會的時候,只好將門診時間微調;如果有病人要開刀,就得安插空檔,有時連唯一能休息的週六都得排進去。

時光退回一九九七年,家住苗栗縣竹南鎮的林志晏來到花蓮,進入當時的慈濟醫學院就讀。自幼從未想過從醫,甚至只來過花蓮一次,沒想到就在東部落腳二十餘年。

難忘大體老師

林志晏考上醫學系時,著實讓家鄉父母、師長引以為傲,但離開苗栗來到花蓮,迎接他的卻是「壓力山大」的課業。

「考試前,很多進度不要說『讀到熟』,有的連『看過一遍』都還沒辦法。」大三的解剖學課程開始後,日子又更辛苦了,除了必須熟悉人體各個部位,也要熟記千百個艱澀的外文醫學名詞;上課、自修之餘,常留在解剖教室「加班」。

還有被醫學生戲稱為「神解」的神經解剖學,似乎是連神都不理解的學問;人體神經的傳導路徑多數肉眼看不見,只能藉由示意圖推測,而腦部裏的神經結構密密麻麻,「就跟電腦IC板一樣,一眼望去,看不出哪一條接哪一條。」

臺灣的醫學系在林志晏就讀的當年,包含學科教育及見習、實習,要讀整整七年才能拿到畢業證書。就學期間,他聽聞有人半途而廢,但多數人撐了過來,並走上適合自己的領域:「有的同學不想進開刀房,就走內科;有人跟『宅男』差不多,就選病理科,研究器官、組織切片。」醫學生生涯中,林志晏逐漸探索,決定往外科發展。

修讀解剖學課程當年,大體老師及家屬在林志晏內心留下深切感動。他的大體老師劉芳菖和自己當年的年紀相仿,二十二歲時因肝癌往生,在生命末期簽下大體捐贈同意書,父母與弟弟也遵從遺願,把他年輕的身軀捐給慈濟醫學院用以教育醫學生。

大三時,除了校方舉辦的大體老師啟用典禮和追思儀式,林志晏和同組的同學們在寒假元宵節時,前往劉老師位於臺南鹽水的老家拜訪,劉老師的家人還帶他們去看鹽水蜂炮。「劉老師的媽媽看到我們,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們都稱呼她『阿姨』;劉老師跟我們只差一兩歲,家屬要把自己孩子的遺體捐出來,內心應該是蠻掙扎的。」這分難捨能捨,是林志晏行醫路上常想起的場景。

依著志趣做事

畢業後,林志晏決定選擇骨科,儘管在住院醫師及總醫師階段經常忙得「無眠無日」,也不曾抱怨,他擱下臨床工作之餘繼續進修的盤算,依著自己的志趣、病人的需求留在東部行醫。

以務農為主的玉里小鎮,多數民眾常因農作受傷,骨折、摔斷手腳等意外屢見不鮮,加上高齡化的人口,關節退化的問題也多不勝數,因此骨科醫師在小鎮有其必要性。

鄉下地方,一科或許就一個醫師撐著,「你這個醫師不在,可能就沒有這科了!而且他少了你,也沒有別的醫師可以看了,也許就要到很遠的地方才找得到醫師。」林志晏簡單述說他留在玉里小鎮的心情。

來到玉里這幾年,駐守急診時,所有外科類的傷患幾乎都得一手包辦,從一般外傷、骨折,甚至蜜蜂螫傷、毒魚刺傷,就連有些燒燙傷需要植皮的患者,都得一一處理,「我從來沒有想過我骨科訓練完之後,會去收燒燙傷的病人!」林志晏笑著說,他的專科領域不僅從骨科跨到急診,也到一般外科、整形外科。

「因為你的初衷不是只要治療『骨科病人』啊!」那初衷是什麼呢?林志晏說:「當年我們十八、十九歲,選擇進醫學系,就是為了能夠為病人『拔苦予樂』,假如你可以幫得上忙的話,那有要去分他是哪一科的病人嗎?」

林志晏強調,永遠都有變化球,不見得每種狀況或傷口都會處理,但身為醫者,不應該是推卻,而是努力去找尋可以幫助病人的方式。「有人問過我,你骨科的來看急診,會不會有困難和不適應?我都說,今天假如車禍,骨頭斷了你找哪一科?找骨科嘛!那現在骨頭沒有斷掉的病人被救護車載來了,難道我還不會看嗎?我們日常門診在看的病人有些還比較嚴重呢!」

謹記身教行醫

回憶慈濟醫學教育所著重的醫學人文,林志晏說:「其實言教不如身教,從我們還是住院醫師時,老師們就是這樣子做了……」從慈濟大學的無語良師大體解剖課程的人文行儀,到臨床每位教師自然而然讓病人感受尊重的關懷,醫學人文在在展現於林志晏眼前。

肩負管理重責後,林志晏在看財務報表時,發現很多病人不論住院治療多順利,醫院都是虧本的,更何況有時治療過程複雜,需多次手術或增加住院天數,或患者沒有家人、出院時也無法付清醫藥費……更會加劇醫院的經營壓力。「但是我們還是會收他住院,還是會好好治療他。不會因為這個病人沒有錢、弱勢,巡房時看兩眼就走了。反而可能因為他們的病情複雜,需要花更久的時間去照顧。」

林志晏進一步表示,像這種病人很可能是別的醫院無法收治,長途跋涉來到這裏,「我們不能因為治療這個病人會虧錢,就不收他;你的初衷不是賺錢,是要能夠好好的治療病人。」

把全家搬過來

林志晏回想當初提議要到玉里,家裏反彈不小,雙親覺得兒子到花蓮已經夠遠了,現在還要到玉里,那多久才能回苗栗呢?老婆則是擔心玉里這地方會不會很偏僻,孩子未來就學該怎麼辦?父母甚至還退一步說:「那可不可以去三、四年就好?」

「老實說,如果沒有家人的支持,醫師其實很難一個人在這撐下去。」林志晏感恩妻子一肩扛起所有家務,讓他在工作上無後顧之憂;父母體恤兒子的辛苦,有時也會開車到玉里度假兼看看孫子,一家和樂融融,讓林志晏感到無比欣慰。

「一個家要完整在一起,比什麼都重要!」林志晏笑著說,「工作不可能都是錢多事少離家近,但把家搬來這裏,也是一個選擇。」

小鎮地方,人情味濃,也知道願意下鄉的醫護不容易,因此對醫護人員的付出格外珍惜和感恩。每當林志晏帶著家人走在路上,總會遇到熱情的民眾開心打招呼,甚至還有人在看門診揶揄他:「醫師啊,你很久沒去大賣場囉!」讓林志晏不覺莞爾。

「他雖然不會頒匾額給你,但他會送文旦給你!」林志晏幽默地說。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隨口說出代表自己心情的《靜思語》,很有骨氣的骨科醫師林志晏說:「當初從城市來鄉下都沒有計較了,其他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持續用愛照亮玉里就對了。(資料提供/《人醫心傳》慈濟醫療人文月刊)

帶去職場的高學力
  • 記得你選擇這個行業的初衷,就會找到辦法去解決難題。
  • 工作不可能都是錢多事少離家近,但可以有所取捨,並且感恩幫助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