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中的永恆

編語
編語

慈濟五十七周年慶前一天,靜思精舍會客室盈滿「回家真好」、「好久不見」的喜悅,二十九個國家地區慈濟人連線座談,畫面中,歲月痕跡刻畫在資深志工臉龐與髮絲上;或許人心、人情、人事在時空更迭中顯現無常,然恆常不變的是人人聲聲感恩慈濟豐富了自己的生命。

喜慶中也有感傷。一星期前,臺北資深慈濟委員林勝勝捨報;幾位由她接引陪伴出來的資深志工,代替她回到靜思精舍陪伴上人度過周年慶,也由衷懷念她的典範身影─

「勝勝疼愛法親,總是分享上人的法鼓勵我們,她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很有價值的。我以她為榮,也做到不辜負她。」

「她告訴我,『物腐而後蟲生,志退而後業纏』,無論如何,志不能退。帶人的人一定會遇到被人誤解的時候,要把苦吞下去,不能一吐為快;有挫折沒關係,要跨過境界,與對方共緣不共業;如果共緣又共業,就會在結上又加一個結。」

濃濃的師徒情、法親緣,上人說,人人那分誠意與合心,就是師父最盼望的;也提醒大家,一個人做再多總是孤掌難鳴,人人伸出雙手才有力量。就像三十多年前呼籲環保,所說的環保不是你丟我撿,環保人生、人生環保,要普遍淨化人心才能減少污染;想要消弭災難,就要多造福人間。

在慈濟邁向五十八年的五月,月刊攝影記者捕捉到精舍朝山的莊嚴畫面,也從三十多位北區志工拍攝「中正紀念堂佛誕浴佛孝親感恩祈福會」的佳作中,精選數幀讓剎那成永恆。本期專文報導緬懷林勝勝師姊,也針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薄片塑膠」追蹤探討。

這類塑膠常用以裝盛雞蛋、海苔等易碎裂食物或產品,由於材質特性難以簡單回收再製,後端回收業者無法消化,許多社區大樓甚至公告不收;慈濟環保志工即使將高達七大類材質的薄片塑膠做到確實分類,也苦無去處。記者訪談環保志工、公部門、民間環保團體與裸賣商店業者,期讓讀者更加了解這類塑膠包材是否真是必要之惡。

河海之水充滿塑膠微粒,魚和鳥的胃塞滿塑膠廢棄物,環境危機迫在眉睫,人們生活不能再只以「方便」為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