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信義區的慈濟環保站,因為房東售屋或都更,二十年來搬遷六次;志工堅持找尋到落腳處,甘願辛苦,歡喜付出。
在急促繁忙、寸土寸金的臺北市信義區,要找一處空間做資源回收分類,實屬不易;位於象山公園山坡下巷子內,在舊公寓一樓的慈濟信義吳興環保教育站,從二○○二年起已歷經搬遷五次,二○二二年九月底第六度搬遷,在現址落腳。
今年過年前回收物爆量,二十多位環保志工忙碌整理到除夕當天,新春初六又回到環保站繼續工作。志工以年長者居多,環保志工幹事張錦川回憶,二○二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時,上人慈示,環保志工暫停作業,要把健康擺第一,「在那段期間,老菩薩們每天都走過來,看看環保站的門是否有開?看到老菩薩折返回家落寞的背影,真的很難過,因為他們很愛做環保,除了可以讓身體動一動,也是相互談心的所在。」
「老菩薩們在環保站感覺自己還很有用,心願就是愛護地球和護持大愛臺。」為此,志工竭盡所能、想方設法在信義區找一處安止落腳處,張錦川說:「因緣生因緣,很多事是強求不來,但會有好因好緣、善緣來相助。」
信義吳興環保站第六度搬遷,從右側平房搬家到對面公寓一樓現址(圖1);公寓空間有限,志工快手分類每天載回的資源(圖2)。
鍥而不捨,租屋做環保
張錦川敘述環保教育站設置的艱辛歷程—原本在路邊整理回收物,二○○二年,第一站設置在信義區松仁路二八一巷,當時名為「晨光環保站」;後來房東要出售房子,二○○六年搬遷到同巷的一處荒廢的舊屋,維持二年;又因屋主有他用,二○○八年再搬遷到第三站,只維持一年;多方尋找之下,二○○九年十一月,搬到松仁路三一五巷十四號,並正式更名為「信義吳興環保教育站」。
二○二○年六月,房東告知都更申請通過,志工趕緊另覓地點;九月底建設公司將進駐整地,在眾人著急的最後時刻,位在同條巷子、環保站正對面的平房仍空著,屋主願意短期租賃給志工,這是第五個落腳的地點。
後來都更因故延宕,原先的房東徵詢遷回意願,志工研商討論後,一致認為回到十四號原址較適合;一來空間較大,連側院、後院將近五十坪,二來房租較便宜,三來空間方正。雖不知可再承租多少年,但人人共同一心地表示,能省房租和有地方做環保,才是最重要。只要有心,必有因緣在這幾年尋到一處更穩定的好所在,給大家做環保。
二○二二年九月底,啟動搬遷。原本方便做環保的前院,因都更已圍起鐵皮圍牆,剩下一道鐵門進出;陸續搬家期間,老菩薩歡喜地走進來做環保,不在乎屋內因都更暫時斷電幾日,室內無照明、無風扇,他們利用日光,如常地剪塑膠袋、剪寶特瓶環和分類瓶罐、撕紙等等作業。
二十年來,環保站能定居的時間,一年、兩年到五年或十年不等,無論搬遷到哪裏,幾乎每天都來到環保站的志工葉秋蓮,鼓勵大家把阻力當助力。「遇到瓶頸,我就拿上人的法來用,來跟大家說,有法就有辦法。」葉秋蓮說:「要讓各項事情順利達成,需要團隊的每位成員。所以,我會依人人的長處,適合做哪方面,就請大家分工承擔。」
七十一歲的環保志工李阿環,每天早上七點坐車來到環保站,早到晚歸,午後負責關門,「從二○一四年做到現在,都沒有想要退,我太愛做了!」
走路不大順暢的陳寶卿,做環保有七年了。「從家裏走到環保站,這一段路是腿部運動,而在做環保的當下,身體也在動;如果一直待在家裏坐著看電視,對膝蓋沒幫助,反而會退化得更快;而且不知是我看電視,還是電視在看我。」無論環保站設在哪裏,六十八歲的陳寶卿都期許用她的腳走到做到。
環保站有兩部環保車,每天前往不同路線,共有近六十個點,包含辦公大樓、社區都有回收物要給慈濟;志工說,如果沒有去收取,這些資源就可能會被當一般垃圾處理。
「今日事今日畢,只要從各點回收回來,經分類整理後,就把資源載到回收廠商賣出,所得的款項都捐到大愛臺,因為大愛臺沒有商業廣告收入,跟其他電視臺不同,大愛臺是傳播愛與善的清流,我們的護持,能把善傳到全球。」承擔開環保車的志工林世南說,無論是颳風下雨或豔陽天,他與八十多歲的隨車志工李炳文,如常地載運資源回收物。
大夥將屋內各區回收物收拾整齊,相約明天再來。安靜的巷內,氣溫乍暖還寒,但每個人的心裏溫熱踏實。環保志工心心念念就是要有一處環保站可以去、可以做,在心中早已把這裏當成生命第二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