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 愛最動人

4.3《農閏二月‧十三》

【靜思小語】道理說得再多,不如一個發自內心真誠關懷人的舉動。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在人間菩薩基地培養好緣

上人與清修士座談,殷殷教導清修士們認清所選擇的道路是菩薩道,並非為了自我清修、做自了漢而在此修行,而是發心立願,來到靜思道場學習行菩薩道。菩薩不在虛空中,而是在人間,靜思精舍就是人間菩薩的基地,讓有心、發大願的菩薩來到這個基地學習與修行。

「清修士沒有家庭的牽絆,你們的家就在精舍這個人間菩薩基地,再進一步要以天下為家,視天下眾生為己親;佛陀就是用這樣的心態,看待眾生如同至親,所以捨離小家庭,為天下眾生的大家庭而求道、修行、覺悟並說法。」

「佛陀來人間是為了度化眾生,然而無緣眾生不能度,說半句話都嫌太多,所以要持續不斷地與眾生結好緣。我們的道場就是一個培養好緣的道場,身在其中要懂得珍惜福緣,要彼此勉勵,只要一個人再影響、度化一個人,清修士、人間菩薩就會倍增,被我們度的人再去度其他人,要淨化人間並不困難。」

「要用什麼度人?要用愛。道理說得再多,都不如一個發自內心真誠關懷人的舉動;受到照顧的人很感動,把這件事分享出來,聽到的人也會很感動。學法不困難,度人也不困難,只要有真誠的愛,什麼都不需要爭,我們真誠當好人,說好話、做好事,用愛疼惜他人,自然能讓人甘願聽我們的話。」

「假如用爭的,不但爭不來敬重,還會被討厭;即使有人退讓,心裏還是會很在意。到底爭到的人贏或是退讓的人贏?輸贏都很難說,是非善惡,旁邊的人看得最清楚。」上人提醒大家,日常生活待人處事,要時常自我提醒,周圍有很多人看著自己的言行;自己的人生有沒有價值不是自己認定的,若沒有人肯定、認定,講得天花亂墜還是空的。要真誠付出,不計較、無所求,總是「對的事,做就對了」,還要感恩有付出的機會,心境常保輕安自在。

「我天天都輕安自在,雖然擔憂很多,但是沒有煩惱。擔憂是為天下而擔憂,盡心力去付出,無論如何都沒有得失;人有煩惱是為自己計較,那就有得失─爭贏了、得到了,就很高興,一旦輸了就很落寞,所以經常患得患失。所以我們下功夫修行,就是要做一個不與人爭,但是很精進的人;與人互動時,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讓給別人空間,自己也不會受傷害。」

上人說,清修士在精舍,要精進學佛法,不是在經文字句中鑽研,也不是上網找資料,而是要找出佛陀的思想理念,用心去做到。慈濟人在人間所做的一切都在實踐佛法,同時邀請、帶動大眾共同走入菩薩道,學習慈濟法;慈濟法是三根普被,上、中、下根器都能接受,不分老少都可以學習。

上人感恩全球慈濟人精進聞法並力行,是真正把吸收的法刻在心版裏:「他們很精進,也很珍惜法,六度萬行,行在菩薩道上。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苦難人就有機會得救;若有災難,附近的慈濟人就會快速動員去幫助。」

「『慈濟』二字所代表的,是我、是你還有他,大家要合和互協,尤其在慈濟的大家庭,更需要負起責任,挑起天下米籮。清修士與常住都要負起傳承法脈的責任,師父們現出家相,就是以佛教修行者的形象傳法;而清修士是靜思道場特有的修行身分,你們是第一代,有責任做出清修士的典範,『為佛教,為眾生』,承擔如來家業,而且能以居士身走入社會,與一般大眾互動,要展現讓人肯定、讚歎的修養與氣質。」

「地球人口愈多,自然環境不斷惡化,真如佛經所說,三界如火宅,多數人都是在火宅中玩耍的孩子,不知逃離,所以需要大長者在門外不斷呼喚,還要設『三車』的方便法引誘他們出離火宅。清修士們應該要駕駛大白牛車,將修行的氣質提起來,代表靜思法脈、慈濟宗門走入人群,讓大家看見,也要設法讓他們知道,不能再留在這個大火宅裏玩火,要趕快離開危險的地方。」

上人說,大家既已發心立願,遇到再大的困難,都要經得起考驗,有人、有事來磨,就是修行的好機會,要感恩以待。也要從現在開始,把清修士的歷史樹立起來、傳承下去;人、事、物都要記錄好,替師父承擔起法脈宗門的責任,在人群中做出好典範,也接引人走進來,讓清修士一代傳一代。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