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 尋找愛心商店

去年十一月,鄭文章(右一)第三度前來女兒及女婿經營的咖啡店取回裝滿零錢的竹筒;夫妻倆也是第一個響應桃園愛心商店的店家。

招募「愛心商店」的過程中,看見自己的躊躇不前、自我設限,也發現原來有這麼多愛心人等待招呼,更要加快募心募愛的腳步。

去年六月下旬,桃園慈濟志工開始推廣愛心商店,積極邀約,一間店家放一個竹筒,讓店家或顧客每天都可隨緣、隨分、隨力投零錢做好事,等到竹筒存滿了,可通知志工去收回。

僅僅第一個月,就有近三百家商店參與,近一年來超過一千一百間響應。我想起推動前,曾聽到上人開示提及當前人間惡業強盛,不禁感到迷茫而洩氣,「若是如上人所說,那真的是來不及了……」

這天來到一家店門外,看著裏頭的店員一臉嚴肅地忙著掃地,「進去的話,她一定會說不要!」我頓時躊躇不前。

下一秒,告訴自己不要自我設限,使出每次開門見「善」的第一句招牌語:「您好,我是慈濟志工,我們正在推動『愛心商店』,請問可以讓我們放竹筒嗎?讓大家來發揮愛心。」

「喔,好。」五十多歲的她臉上頓時流露出親切的線條,而且讓我將竹筒擺在收銀機前醒目的位置;再進一步互動發現,她曾經在年輕時繳過善款,我不禁張大雙眼,隨即邀請她再成為慈濟會員,「可以啊!」她馬上答應。就這樣找回了三十年前的會員,慈濟也多了一股善力量。

還有一家包子店,老闆在搬家後就暫停了捐款;這次也因為加入愛心商店,他幫太太和兒子再度加入慈濟會員。

有一位早餐店老闆娘擔心受騙,投下十元後,就跟志工鄭文章說她不願把竹筒再放店裏了;幾天後,鄭文章將這十元善款收據送回,老闆娘看了很歡喜,再度加入愛心商店。鄭文章說:「其實人人都有愛心,雖然都是點滴力量,但最重要是大家那一分『善念的累積』。」

愛心商店啟動招募時,陳淑華剛好術後休養中,尚無法開車,「但我還能走路,於是邀約兩位師姊和一位師兄陪伴,從巷口第一家早餐店開始。」來到店家,她跟老闆說,「放竹筒讓客人投零錢種福田,祝福別人也是祝福自己。」店家聽了很歡喜,走訪十家就有六、七家加入。

家住大園的張月里,騎著機車先找尋認識的店家,後來不認識也去募;看大家這麼認同,她很開心,「做善事不是只有自己想做,原來別人也想做。」服飾老闆游玉閔也說:「我們只是一個動作,但被幫助的人能感受到溫暖;客人想投時,我就會給他們一個微笑。」

鄭文章說,許多年輕人經營的店家都欣然接受一起做好事的理念;「只要我們願意走出去邀約,有心就不難。」

負責美編的年輕志工陳靜,在街上不時看見店家貼著愛心商店的貼紙或是把竹筒擺在櫃檯上,「我深感這是師姑、師伯盡心盡力付出的成果,才能成就一千多家愛心商店共襄盛舉。」

資深志工丁林彩有次走入一間店,老闆說:「電視正在報你們的不好,你知道嗎?你們還敢來喔?」她回答,就是這樣更要走出來,正確說明我們所做的事情。老闆讚許:「電視這樣報導,你們又這樣講,就覺得你們做得好,一定要讓你們放竹筒,我也會幫你們介紹。」丁林彩說,真的不要怕、不要擔心,對的事情做就對了。

我想起去年十二月十九日,上人與桃園愛心商店團隊座談,提到店家讓我們放竹筒,也是創造因緣,讓我們宣導人性本善,讓我們去說早期日存五毛錢克難做慈善的「竹筒歲月」故事。對方了解了,也許也會發心,成為一股力量。

招募過程有歡喜,也遭遇種種挫折,但很快轉念告訴自己,還有很多愛心人等著大家去接引。走到哪就募到哪,讓愛心善念遍滿整個社會,多共善業,減少災難;讓每間愛心商店,成為最好的集「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