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筆記3──行醫路上的人生尋思》

精選書摘

推薦序─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創造愛

撰文‧楊玉欣(立法院榮譽顧問)

閱讀本書,你會看見一位醫師如何在疾病以外,看見生命、體察人心。讓我尤其欽佩的是,他在行醫超過五十年後,依舊秉持醫療熱忱與對社會的愛,不斷為和諧的醫病關係努力,持續為醫病溝通而努力筆耕。

閱讀賴其萬醫師五十年的行醫「心法」,讓同時作為弱勢服務工作者與罕病病友的我,數度感動落淚。

閱讀本書,你會看見一位醫師如何在疾病以外,看見生命、體察人心的視野。例如〈以「每個病人都不一樣」的心看病〉一文,你絕對會驚訝於這位日理萬機的醫學院教授,面對連患者家人都無法同理、許多醫師也覺得難以溝通的「疑病症」(懷疑自己生病但其實沒有)病人,選擇與病人站在同樣的高度,傾聽其苦楚與心聲,並設身處地大方分享自己身為醫師,也曾過度擔心兒子的經驗,謙卑地與病人一同解決他的困境。

在文章的最後,賴醫師提到這位病人真的被他安了心,不再常常逛醫院了;同理心創造了醫病雙贏的局面。

作為一位病友,我深深地被賴醫師如同熱心且有正義感的鄰居一般親切的行文語氣、滿滿關懷與謙和所安慰。讓我尤其欽佩的是:在行醫超過五十年後的今天,他依舊秉持(或者說愈來愈強烈)醫療熱忱與對社會的愛,成為一位不斷反思的神經內科知名醫師、不斷為和諧的醫病關係努力的醫療教育者,與一名持續為醫病溝通努力的筆耕者。

從他二十多年前回到臺灣,接任花蓮慈濟醫學院與醫院副院長後,便大力將人文關懷、醫病關係注入臺灣的醫學教育;與黃崑巖校長、黃達夫院長攜手,推動臺灣醫學教育改革,努力翻轉臺灣醫病不溝通或無法溝通的醫療困境,影響許許多多的醫學生,其中不少人已經是獨當一面的大醫師了;而他的專欄文章,更使醫病和諧觀念廣傳。

我彷彿看見一位為生民立命、內聖外王的真理追求者與實踐者的典範。從反求諸己的深刻思索與自我修煉做起,將同理心與對「人」的共感能力內化,多年累積為他堅固不可動搖的中心思想。當核心思想飽滿而成熟,進而迸發為面向大眾的溫和提醒、對醫界後生晚輩的諄諄教誨,對臺灣社會產生巨大且深刻的影響力。而此內外兼修的努力、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最純粹的追求真理的姿態。

我從十九歲那年「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發病後,不但親身經歷,更無數次目睹疾病如何摧毀家庭和個人。生病的過程中,醫療團隊是「解決」(或者減輕)疾病帶來的困擾的重要夥伴,但事實上「醫病關係」長期以來都是難解的課題。

我在立委任內推動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這部法開宗明義的第一條即是「尊重病人醫療自主、保障其善終權益,促進醫病關係和諧」,期盼自此以剛性的法律畫下基線,引導臨床與文化的改變。

賴醫師在醫病關係超前部署的努力,絕對是《病主法》推動的前哨戰。他的工作深化醫學教育中的人文關懷,使醫師聽見病人的聲音,以溝通創造互信的良好關係,無疑的是落實病人自主權的重要一環。

醫師具備醫療專業,是病人在病痛的旅途上最需要相信與依賴的夥伴,所以常常醫師的一句話可以讓病人開心雀躍、也能讓病人墮入深淵;而病人作為醫師醫治的對象,我們給予醫師的反饋與表達,也具有相應的效果。

而此番話語與關係的拿捏,則是與雙方的人文關懷素養息息相關,正如賴醫師在本書中以身為病人與醫師的雙重身分談到:「我發現『信任』、『尊重』、『關懷』、『感恩』、『接受』是理想的醫病關係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中蘊含誠摯而真實的情感令人不知不覺被感動,再因感動而引發更深一層的生命思考。

這個世界並不完美,然而,許多醫師都背負著「完美」的自我期許─他們深知自己的工作不只是專業學識與技術,更是關乎一位位病人的健康、一個個家庭的幸福。醫師們挑戰這種超越人類極限的目標,面對困境是可想而知的。我真的非常感恩臺灣許許多多醫護人員都彷彿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不畏艱難地在醫療的難題中一點一點尋求突破。

邀請您一起透過賴醫師的文字,看見醫師們願意冒著受傷、失敗的風險,在困難中依舊努力去愛、去盼望。並在其中淬煉出智慧,而能興致勃勃的堅守志業,在長長的執業生涯裏,持續在「問題」裏看見改變的契機。

精選書摘

作者序—念舊 感恩

撰文‧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教育講座教授、神經內科醫師)

透過撰寫「杏林筆記」專欄,我學會保留一些稍縱即逝的念頭與激動,這才意識到行醫生涯豐富了我的心靈生活。這是我年輕時懵懵懂懂步入習醫之路所未曾預期的,也使我更珍惜這專欄帶給我的「福氣」。

二○○二年四月,我開始在《經典》雜誌「杏林筆記」專欄,抒發每個月的心靈感受,一直到今天才發覺我這不會寫「日記」的懶蟲,已經寫了二十年的「月記」,非常感激《經典》雜誌能夠為我繼續將「杏林筆記」集結成書。

記錄瞬間的感動

這專欄使我不知不覺養成一個習慣,口袋裏隨時都有一張小抄,記下「瞬間的念頭或感動」,而每月在「交卷」的一週前,我常會找出時間,翻閱這只有自己看得懂的「速記」。回想當時的情景,引起許多追憶反思,最後總會找到當月最值得深思的感觸,寫出一篇「杏林筆記」。同時我也會提醒自己行醫時一定不能忘的「尊重別人的隱私權」,偶而寫完之後發覺內容不宜公開,就成了不公於世的「私人筆記」,或後來經過「整容」出現於自己的演講或上課內容中。

總之,透過撰寫這專欄,我學會了如何保留一些稍縱即逝的念頭與激動,這也才使我意識到我的行醫生涯豐富了我的心靈生活,這是我年輕時懵懵懂懂步入習醫之路所未曾預期的,也使我更珍惜這專欄帶給我的「福氣」(privilege)。

當我檢視《杏林筆記3》,我才注意到隨著時間的流逝,我不知不覺也步入了耄耋之年。透過這本書的編排,在這「行醫路上的人生尋思」,除了我所關心的「醫學教育與醫病關係」之外,我有更多的「回顧人生與自省」以及老人的「追憶往事與故人」。

快樂老人的祕訣

更沒有想到的是,這才注意到自己能夠活到這年紀,還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幫忙病人、家屬、年輕的醫師、醫學生,更重要的是我有這麼多的好朋友、同事幫忙我,不覺轉頭凝視書房所擺設的雙親遺照,看著他們的笑容,突然想到母親八十三歲、父親一百零一歲的高齡,不覺內心充滿感激他們給我的「遺傳基因」,同時也使我想起,我與內人在一九九八年結束滯留美國二十三年的離鄉背井,回來陪伴父親度過他人生的最後十年,有機會學到了快樂老人的祕訣─「念舊」與「感恩」。

當二○一○年十月,第一次將「杏林筆記」集結出書時,萬萬沒有想到會有《杏林筆記2》出版,而今又能出版《杏林筆記3》,一方面心中充滿興奮,一方面又有說不出的感激。最後我要感激我的終生伴侶張燕惠醫師,五十年來無怨無悔的支持與鼓勵。

杏林筆記3— 行醫路上的人生尋思

賴其萬醫師二十多年來於《經典》雜誌「杏林筆記」專欄筆耕不輟,本書為專欄文章第三本結集,不僅是一位醫者的自省,也是一位父親對家人、一位老師對學生的誠摯告白,以獨特且精彩的生命歷程,帶領讀者一同思考人生。

。作者:賴其萬
。出版:經典雜誌
。定價:380元

客服專線:02-28989991
※歡迎至喜閱網路書店及全臺靜思書軒門市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