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下的光》

精選書摘

在異鄉的第一個冬天

口述•胡光中(土耳其慈濟志工)
撰文•王慧萍、黃秀花

在攝氏一度低溫中,我們為滯留在此的烏克蘭困難家庭補充過冬所需。有愛的地方,再冷也會感覺溫暖;

人人能互愛、互助,即使素昧平生,也是一家人。這是我在波蘭八十天,親身感受到的。

飛機從伊斯坦堡起飛,傍晚六點左右抵達波蘭首都華沙。出了機場,天色已經暗了,氣溫只有攝氏一度,裹上大衣,仍然感受到陣陣刺骨的寒意。

闊別四個月,時序進入了歲末冬寒。流離異鄉的烏克蘭朋友們是否安好?懷著這分牽掛,二○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我和太太再度來到波蘭,這是七個月來的第三次;同行還有敘利亞籍資訊工程師巴塞爾(Basil Khalil)和哈尼(Hani Aldib)。

俄烏戰爭進入新一波高峰,天氣愈來愈冷,歐盟估計會掀起新一波逃難潮。此行我們不只是為滯留在此的烏克蘭困難家庭補充過冬所需,也希望為他們規畫長期援助方案。

美的是心境不是風景

夜裏氣溫持續下滑,凌晨三點多起床望向窗外,已經飄雪了。在星光閃爍的黑幕下,我們一行五人踏雪出門。太太身上的棉襖繡有慈濟基金會標誌,是一九九九年土耳其強震後,我們第一次參與慈濟基金會賑災時的制服;一路陪伴我們走在志願服務這條路上、到許多國家賑災,轉眼已經二十三年了。

凌晨四點二十分的華沙火車站,顯得既熟悉又陌生。半年多前,這裏布滿世界各國慈善組織的旗幟,一個又一個攤位提供入境難民各式各樣協助,從住宿、交通、電話卡、醫療,到各種生活物資,包羅萬象,應有盡有,熾熱的愛心湧動在人潮滿溢的每個角落。當時擁擠又充滿焦慮氛圍的大廳,此刻明亮而空曠,處處可見富創意的裝置藝術,妝點出悠閒的行旅氛圍。

華沙到波茲南的第一班列車,在五點九分晞微的晨光中準時發車。波茲南距離華沙三百一十公里,是波蘭中西部重要的歷史、經濟、文化和科技中心,也是學術重鎮。我們將前往拜訪嫁來波蘭的臺灣人張淑兒和她的夫婿盧卡斯。

盧卡斯是手機遊戲公司副總,張淑兒是IT產業資深數據分析師,兩人都是忙碌的高階主管,還有三個年幼的孩子要照顧;但從三月初烏克蘭人大量湧入開始,他們就接受慈濟基金會委託,幫助當地的烏克蘭家庭。光是三月就在波茲南進行了四次發放,尤其第一場發放的八百件物資,從採購到搬運,都是夫妻兩人自己來;後來姊姊、姊夫一起幫忙,發放時連能說俄語的婆婆也出動當翻譯。一家人都很善良且樂於付出。

波蘭接納了幾百萬烏克蘭老弱婦孺,政府和民間給予很大的善意和支持;卻沒料到戰爭會持續這麼久、對能源和經濟影響這麼大,導致波蘭和許多歐洲國家一樣,面臨嚴重通貨膨脹。水、電和物價,在這幾個月翻了好幾倍,房租也是。政府也因財政難以負荷,停止了對接待難民家庭的補助。所以像張淑兒夫婦這樣繼續出錢出力援助難民,實在難能可貴,也讓我們很敬佩。

我和太太前兩次來波蘭,總共停留了六十七天,主要活動範圍都在華沙,即使到外地勘查、發放,也都是在機構或收容所內,沒有什麼機會看看各地風景。此刻坐在張淑兒夫婦安排的舒適車廂中,透過大片玻璃窗,飽覽波蘭中部美景;然而,卻沒有旅行的放鬆與愜意─我可以想像,對流離異鄉的烏克蘭人來說,最美的風景不在眼前,而在午夜夢迴的家鄉。奈何戰火抹去了家鄉的色彩,只剩斷垣殘壁下單一的灰和黑;橫在眼前的,是生活和生計如何維持下去、就學和就業的種種困難。

這實在令人悲傷和感慨,也給予我們警惕─生活在和平中,才有閒情逸致欣賞風景;也唯有和平,風景才有繽紛的色彩。

抵達波茲南,張淑兒夫婦已經滿臉笑容站在月臺上迎接我們。張淑兒介紹了身邊三位烏克蘭女士,在家鄉分別是律師、建築設計師和企業高階主管,現在受聘為慈濟基金會在波茲南的行政專員。

他們持續照顧當地兩百多個烏克蘭家庭,這些年輕媽媽因為付不起租金四處遷徙,影響孩子就學;張淑兒夫婦這段期間四處訪查,找到幾個可能的地點安置他們,希望我們幫忙評估。

圖1:來到波蘭的烏克蘭長者,語言與就業都有困難,走不出家門更影響身心健康;因此慈濟在華沙成立餃子俱樂部,邀請長者每週來包烏克蘭餃子。(左圖提供/烏克蘭慈濟志工)

圖2: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周如意去年十二月來到餃子俱樂部,準備臺灣口味的餃子招待大家享用。(右圖提供/周如意)

要相信情況會好轉的

在波茲南停留三天兩夜後,我們回到了熟悉的華沙。七月底大型發放結束後,慈濟的服務沒有中斷,在華沙設立辦公室,聘請七位烏克蘭婦女擔任專案工作人員,持續照顧同胞。

這七位烏克蘭專員,這幾個月來很認真進行慈善訪視,找出需要幫助的烏克蘭家庭;通過慈濟基金會評估後,持續給予經濟援助及心理支持。不只如此,在慈濟基金會和天主教靈醫會的合作計畫中,她們運用自身專長,為兒童進行品格教育;也為長輩們成立「餃子俱樂部」等等,盡心盡力服務同胞。更讓我們欣慰的是,她們已經能獨當一面了,十一月二十八日啟動的華沙第一場冬令發放,就是由她們企畫。

「餃子俱樂部」是我們烏克蘭專員用心的成果。她們在訪視中看到家鄉長輩因為語言不通或身心因素,長期困居斗室中,感到很心疼;因此想辦法把老人家帶到慈濟辦公室,在這裏包餃子─這是烏克蘭家庭團圓時經常享用的傳統美食,老人家幾乎人人會包。包好的餃子,我們的專員透過網路銷售,販售所得歸老人們所有,並提撥兩成來幫助需要的同胞。這其實就是慈濟基金會「八分飽、兩分助人」的理念。我們很高興從長輩的歌聲和笑容中,看到他們因為能為需要的人付出,在異鄉重新找回了生活的目標和價值。

「無論眼前面臨到多大的困難,一定要相信:總有一天情況會轉好的!千萬不要放棄希望,更要堅持自己的目標。這是我們在土耳其的每一天,不斷給自己的鼓勵。」巴塞爾和哈尼兩位敘利亞籍資訊工程師,以自身流離經驗,鼓勵流離異鄉的烏克蘭朋友,堅持下去必定會有轉機。

我很感謝巴塞爾和哈尼再次來波蘭鼓勵大家,尤其巴塞爾這次下飛機時才告訴我,他其實很怕搭飛機,從土耳其到波蘭兩個半小時航程中,他坐立難安、非常煎熬;儘管上次經驗就是如此,這次他還是願意來。

在波蘭的烏克蘭志工們運用自身專長服務同胞。身為英文老師的漢娜(左一)帶著一隻鸚鵡當助教,教導孩子如何溫柔對待動物。(相片提供/烏克蘭慈濟志工)

一起等待回家那一天

回想在俄烏開戰第十天,波茲南的張淑兒夫婦啟動了慈濟基金會對難民的首次發放;緊接著十二個國家地區的慈濟志工陸續來到波蘭參與服務。從一開始發放購物卡,到後來致贈歐洲通用的現值卡,還有毛毯及穀餅;幫助過的人累計超過八萬人次。兩百多天來不只提供物資,還有不間斷的陪伴。

為了幫助流離異鄉的烏克蘭家庭過冬,我們在華沙進行了八場冬令發放,親手致贈六百三十一張現值卡,陪伴兩百七十七戶困難家庭、八百四十一人提前過感恩節。雖然我們別無所求,但看到他們泛著淚水的眼神、被他們緊緊擁抱的感覺,我們深深明白─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們已經把世界各地的愛與祝福,傳遞到他們身上了。

慈濟基金會華沙辦公室的七位烏克蘭專員,都是非常勇敢、堅強的女性。她們放下自身的傷痛,盡全力去照顧同樣流離異鄉的同胞;不是等著指令去執行,而是充分理解慈濟的慈善精神後,自動自發去發掘問題、解決問題。繼「餃子俱樂部」之後,最近她們又觀察到,帶孩子來上課的媽媽們,其實也可以利用等孩子的時間來學習,所以提出想開瑜珈、國標舞等課程的構想。

正如每位烏克蘭朋友唱起故鄉的歌曲〈喔,草地上的紅莢蒾〉時,眼神都會亮起來,雙手比出奮起的姿態,大聲唱出:「我們會重新扶起被壓彎的紅莢蒾,我們會讓光榮的烏克蘭,嘿,嘿,振作起來!」無論處境再艱難,我們相信這群用心盡責的烏克蘭專員,都會盡力照顧滯留華沙的同胞,相互鼓勵振奮起來,一起等待「回家」那一天。

有愛的地方,再冷也會感覺溫暖;人人能互愛、互助,即使素昧平生,也是一家人。這是我在波蘭八十天,親身感受到的。(本文摘自《戰火下的光》)

戰火下的光

⌑ 作者:王慧萍、黃秀花
⌑ 繪者:凌阿板、高智能
⌑ 出版: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歡迎加入慈濟道侶檀施會會員或隨喜助印

⌑ 劃撥帳號:19905781
⌑ 戶名:慈濟傳播人文基金會
(註明加入慈濟道侶檀施會)
⌑ 客服專線:02-28989000轉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