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廠內,薄片塑膠製品壓製成塊。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傳播系袁崧傑同學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薄片塑膠普遍存在日常生活中,
蛋盒、飲料杯、切片水果容器、藥品膠囊外包裝……
但由於品項繁雜,分類不易,廠商回收意願低,
極高比例被棄置或焚化,已成為環境難以承受之重。
薄片塑膠普遍存在日常生活中,蛋盒、飲料杯、切片水果容器、藥品膠囊外包裝……
但由於品項繁雜,分類不易,廠商回收意願低,極高比例被棄置或焚化,已成為環境難以承受之重。
「把路人當塑膠,違建占用人行道!」近三、四年來,與「塑膠」相關的流行語經常出現在網路貼文、新聞標題,意指「將對方視若無睹」,往往令聞者一頭霧水。
然而塑膠真的可以視而不見嗎?大量的研究報告以及環教資訊都發出警示,塑膠已遍布地球上每個角落,南北極的雪、淡水河的水,都測出含有塑膠微粒,海洋動物誤食海漂塑膠垃圾而傷亡的新聞更是屢見不鮮。這已是不分國界的危機。
臺灣在二十多年前就推動「限塑政策」,限制購物塑膠袋的使用,近年來也進一步加強對「薄片塑膠」的管制。二○二二年底,環保署預告修正「物品或其包裝容器及其應負回收清除處理責任之業者範圍」內容,由薄片塑膠製成的塑膠襯墊及泡殼,自今年五月起納入公告應回收廢棄物項目,環保署會輔導相關製造、輸入業者以及回收廠商因應新規,於明年五月起全面回收。
※註:本期截稿後,政府再次展延規定時間至114年5月才實施,相關法令公告,以行政院環保署公告為準!
混雜丟棄,回收率低
按照環保署新規範,塑膠襯墊及泡殼,和已經被公告為應回收項目的塑膠平板容器,如飲料杯蓋、小番茄盒、一次性塑膠餐具等,統稱為「平板包材」。
其中塑膠襯墊大多用於食品的內部包裝,用以避免酥、軟、脆的食品受碰撞擠壓,例如喜餅禮盒裏,置放大餅的圓形PET托盤;蛋捲包裝裏的長方形PP容器。
泡殼則常被用作小型3C產品、玩具、五金類、衛生用品的外包裝,例如記憶卡、隨身碟、滑鼠的透明塑膠殼包裝,不僅具有一定的硬度可以保護產品,也便於展示內容物;個人衛生用品如市售的牙刷,也以此包裝,確保衛生。
塑膠平板容器、塑膠襯墊、泡殼等專業語彙,乍看之下不易理解,但它們早已廣泛運用於日常生活中,而且數量龐大。
「塑膠平板容器在臺灣,一年大概有兩萬一千噸;塑膠襯墊加上泡殼,一年大概是三萬四千噸。所以塑膠平板包材的量,就是這兩個相加,大約是五點五萬噸,占所有塑膠應回收廢容器的比例達四分之一。」環保署回收基金管理會連奕偉組長表示,以往塑膠襯墊和泡殼並未納入應回收項目,製造及輸入業者不必向政府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回收及再製業者也就無法得到相應的補貼,因此願意從事這類塑膠回收的廠商非常少。
但民眾往往分不清三者的差別,導致後端細分類難度大增;有的業者沒有意願處理,索性告訴民眾丟進垃圾車送焚化爐。分類混亂的難題,讓民眾、回收商、清潔隊備感困擾,也減損塑膠平板容器的回收成效。
「塑膠平板容器、襯墊加泡殼,一年五萬五千噸,對臺灣的資源回收商來說,是很大的量,很多回收處理業者已經準備好了。」連奕偉表示,未來新規範實施後,預期業者會踴躍投入,去化困難的問題可望大幅紓解;民眾只須區分一般垃圾、廚餘、資源回收物就可以了。
出於便民的考量,政府政策多半盡量簡化民眾執行時所需的步驟,畢竟不是每一棟公寓、大廈都有足夠的空間擺放各類回收桶,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確實細分可回收的資源。
「為了取得比較好的收購價格,回收商會設法進行細分類;當然我們也希望民眾可以先做簡單的清理,不要夾雜菜渣之類的雜質,這樣回收的效率就能提升。」連奕偉補充道。
不收薄片,勉為其難
慈濟環保志工為了守護大地,總是不厭其煩地進行回收細分類,即使其中夾雜了不屬於回收項目的東西,也會想盡辦法「垃圾變黃金」。
但幾乎所有的慈濟環保教育站、點都不收薄片塑膠,「薄片塑膠真的太氾濫、太多了!像我們新莊區中港環保教育站雖然對外公告不收薄片,但夾帶進來的還是很多。」資深志工許長林粗估,志工們一天至少可以挑出兩、三大包,甚至五、六大包薄片塑膠;一大包的重量不過四到五公斤,未經壓縮時堆起來可達半個人高,數量龐大且種類紛雜,處理上相當費工。
塑膠襯墊和泡殼因尚未列入政府補貼項目而乏人問津,但志工們依舊用心分類。「業者可以回收的部分,我們就盡量配合。目前合作廠商主要收PP塑膠,我們收到的數量也很多,又比較好辨認,所以把PP的分類獨立出來。」許長林表示,站裏收到的薄片塑膠當中,PET和PP占比最高,其中PP材質的製品大多是微波餐具,而裝水果、食品的盒子多是PET塑膠做的。
薄片塑膠製品種類繁多,志工們起初僅以回收標誌中的號碼來辨識,或是折、剪、撕後以摺痕破口的顏色及樣態分別;熟能生巧後,憑手摸就能大致判斷。
「像這個杯子,看商標,再摸一下這個材質,就知道是七號的PLA;以前雞蛋盒多是PLA,現在有些是PET了。」許長林拿起一個知名咖啡店的外帶塑膠杯說明道。目前中港站的志工們在塑膠袋及薄片塑膠的回收上已經相當熟練,甚至可以分享經驗教別人做,但面對不斷湧入的塑膠廢棄物,卻也只能盡力而為。
「很多薄片塑膠製品都有貼標籤,但我們沒有時間剪。」許長林坦言,量太多,只能有多少人力做多少事。
得知環保署將在明年五月,將塑膠襯墊和泡殼列為應回收項目,慈濟基金會環保推展組張涵鈞組長表示樂觀其成,但也強調:「一定要有廠商願意收,志工人力允許,我們才有辦法做。」
基於保鮮、便於貼標等用意,超市生鮮蔬果普遍使用塑膠包裝,但也產生大量廢棄物;因此近年來環保團體積極要求商家提供無包裝裸賣選擇。
限塑減塑,搶救地球
英國科學家帕克斯(Parkes)於一八五○年合成第一種塑膠賽璐珞(celluloid)至今,人類使用塑膠已超過一百七十年了。從最早期的硬質賽璐珞、電木,到一九六○年代以後,大量使用的一次性塑膠袋、薄片塑膠,人們對塑膠的濫用,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般不可收拾。
直到廿一世紀,相關科學研究陸續發表,人們才赫然發現,整個地球「被塑膠」的情況竟超乎想像。根據美國學術機構研究,二○一七年時全球塑膠廢棄物的總重量已達八十三億噸!以現今全球八十億人口計算,平均每個人都能分到一噸以上。
對比塑膠垃圾的巨量,當前各國政府、企業、NGO以及個人因應的行動都顯得微不足道;但為了人與地球的永續,限塑、減塑依然必須努力推廣落實。
如何搶救即將進入焚化爐的各類塑膠,使之再生為可用之材?如何從源頭減少塑膠製品的製造與使用量?是當前值得重視的環境課題,包括慈濟志工在內的許多有識之士已經投入,希望更多有心人一起參與。
簡寶樹 says:
請問在環保教育站裡薄片塑膠1,3,7是要分類回收還是直接當垃圾丟
管理員 says:
這部分還是因站而異,因為薄片不是每個環保站都有回收。如果環保站有找到願意回收某些薄片塑膠的回收商,他就可以收那幾類。如果找不到下游可以承接,也只能選擇不回收此項目,因為環保站的分類是以超過政府規定標準再進行細分,有時候也只能配合政府。所以還是以各社區的環保站內規定為主,希望有解答您的問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