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盡其用」的新作法

社論
社論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期間,全臺慈濟環保站在安全考量下暫時關閉。而部分民眾持續往日習慣,將回收物送往慈濟環保站。環保志工基於彼此長年的默契,仍不約而同前來,並遵守防疫規範。直到疫情趨緩,環保站恢復日常基本運作,但回收工作卻倍增。疫情讓民眾對餐食外送和電商依賴度增加,家庭垃圾量隨之增多,特別是免洗餐具及網購商品的包材。

儘管政府早已將包裝減量及減塑訂為需落實的政策,且公開說明免洗餐具仍有病源殘留的風險,適當清潔才是最佳保障,但免洗餐具在民眾心裏已是衛生方便的象徵,加上疫情當前,許多店家為消除消費者對於餐具清洗的疑慮,也全面改用免洗餐具。民眾本有一定程度的環保意識,此時也如同其他國家,陷入經濟與環境拔河的困境。

臺灣原是國際媒體盛讚的「回收王國」,然而,「回收再製」是資本主義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從開採、製造到丟棄,不斷複製的線性經濟模式中,最後一道不得已的防線。回收再製所消耗的資源往往更多,且再製的次數有限,和未回收的垃圾相比,回收的部分仍是少數。也有許多資源耗費在垃圾清理上,顯見垃圾與資源的價值並未被正視與了解。

近五年來,循環經濟的概念逐漸受到關注,有別於只著重「廢棄回收再利用」,生產者自源頭的產品設計及選材,到物流系統、販售都重新設計,以減少資源被任意丟棄,避免製造垃圾。人們也必須反思,所需要的是「消費、擁有」,或者只是「使用」,也因此發展出「以租代買」的商業模式。

在本期報導中,推動循環食器借用的「好盒器」及電商循環包裝的「配客嘉」即是實例,他們都是通過慈濟「青年公益實踐計畫」甄選的社會企業團隊之一。

「好盒器」曾與外送平臺業者進行一項近二萬份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九成的消費者願意支持環保店家;近七成認同採用循環容器,也願意額外支付成本。可見民眾對環保已相當認同,只是欠缺對應的消費選擇而已。

力行資源回收讓物命延續,是我們過去熟悉的方式,當今更迫切的是自消費生產的源頭革新,方能真正的「物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