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公館街頭循環杯自助借還站,消費者綁定手機後可掃條碼借杯、歸還,或請參與合作的商家用循環杯盛裝飲料。
疫情起伏,外帶、外送、網路購物成為日常,
一次性容器和包裝垃圾何去何從?
上了年紀的環保志工埋首分類,
年輕人在消費市場帶頭減廢,
一同為地球打拚。
疫情起伏,外帶、外送、網路購物成為日常,一次性容器和包裝垃圾何去何從?
上了年紀的環保志工埋首分類,年輕人在消費市場帶頭減廢,一同為地球打拚。
「過去一年來,發現紙杯、紙餐盒特別多,塑膠袋、紙箱也變多了,回收來的數量滿坑滿谷。你若沒有在環保站深耕,就不會曉得問題的嚴重性。」新北市慈濟志工羅恒源感嘆道。
二○二一年疫情三級警戒期間,政府放寬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使得多年來減廢、限塑的進展為之頓挫;加上民眾減少外出接觸人群,紛紛加入網路購物、美食外送的消費行列,也使得生活中的廢棄物數量持續擴大。
二○二○年,臺灣電子商務的營業額已高達兩千四百一十二億新臺幣,消耗的網路購物包裝材料有三萬五千噸之多。三級警戒期間,餐飲業禁止內用,紙餐具用量因外送大量增加而水漲船高。根據環保署統計,二○二一年一至七月進到回收系統的紙餐具,回收量達八萬八千餘噸,較前一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六點五,如果再加上未被回收的,總量更為驚人。
外帶與外送成為疫後新日常,塑膠包裝垃圾量更是暴增。想要在宅經濟的便利下兼顧環保,善用循環容器、循環包裝是減少廢棄物的方法之一。
「好盒器」共同創辦人宋宜臻(1圖右)向小朋友介紹循環杯,從最早的玻璃杯到目前的PP塑膠循環杯,像共享單車般可以甲地借乙地還;辦理大型活動時,租借循環容器(圖2)可避免一次性餐具廢棄物問題。 (相片提供/宋宜臻)
概念簡單但實踐有挑戰
在臺北公館商圈,一處看似販賣機的機臺前,路人駐足,拿出手機掃描,租借循環杯買飲料;同樣的場景,在臺南正興街商圈已經行之有年,遊客可以在商圈的特約店家或二十四小時自助據點免費借、還循環杯,而且不須繳付押金。
這是社會企業「好盒器」創辦人宋宜臻、李翊禾六年苦心經營的成果,目前他們已與臺北、臺南等七縣市一百五十多個餐飲店家,以及一個美食外送平臺成為合作夥伴,提供循環杯、循環餐盒借用服務。
臺灣民眾每年用掉二十億個一次性飲料杯,大家都認同要減量,但一般人對使用循環餐具最常有的疑慮是,乾淨嗎?
宋宜臻說明餐具處理程序:「我們是請負責清洗學校、企業團膳餐具的大型清洗廠處理,清洗後都會高溫滅菌。」其實,外帶、取餐時仍需要注意避免近距離接觸,戴好口罩,食用前清洗雙手,不用手接觸眼、口、鼻。確實做好防疫動作後,無論清洗乾淨的循環餐具、自備餐具或一次性餐具,在使用上是一樣的。
循環杯的容量有兩種規格,由食品級PP塑膠材質製成。相較於有塑膠淋膜的紙杯盛裝熱飲可能釋放塑化劑等化學物質,循環杯可謂環保又安全。
宋宜臻觀察到,會使用這套系統的消費者,大多有充足時間逛商圈、享用飲料,然後再把杯子還回去;相對的,趕著離開買了就走的人,通常還是使用紙杯。要讓店家願意使用,讓消費者方便歸還,循環餐具有重重關卡。
「我們最初想的,不過就是把乾淨容器放到飲料店讓大家用,用完歸還送去清洗、消毒,之後再放回店家,這有什麼困難?怎會沒有人做呢?」六年前,新手創業不知難,兩個外行人走入忙進忙出的餐飲現場,才恍然大悟,這件看起來不難的事為什麼沒有人做?
「循環杯跟紙杯的操作不一樣,好比手搖茶飲店用紙杯可以很快地裝飲料上封膜,短時間出很多杯,但循環杯要蓋上杯蓋就比較慢。」宋宜臻進一步說明,連鎖體系飲料店會擔心當人員流動率高時,要頻繁地教導新進人員使用循環杯,而且初次使用的消費者詢問各種問題,也會影響營運效率,這些都是必須考量的「痛點」。
「如果都要靠消費者自備容器,店家很難生存,消費者沒辦法帶或忘記帶杯子時,店家還是得用紙杯。」宋宜臻在與店家互動時發現,餐飲業者其實不是對環保無感,而是因為沒有較合適的替代方案。也因此當兩人提出以循環代替拋棄的方案後,正興街商圈不少店家眼睛一亮,紛紛表達參與意願。
網路購物興起,各式包材使用量增加,如何減少資源消耗與污染,已成為青年環保團隊挑戰的目標之一。
慈濟獎助青年公益環保
循環杯上軌道後,「好盒器」接著把餐盒納入,會員在合作店家買餐外帶,或透過特約的外送平臺點餐時,可指定使用循環容器,用後送至自助歸還站或直接交回店家即可。
目前「好盒器」的自助借還站、合作店家仍以起源地臺南市為多,去年下半年開始在臺北市的站前、公館商圈提供循環杯的借還服務,整體的普及率仍有待提升,但已吸引一萬五千人加入會員,創業至今減少十四萬五千多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量。
「我們要打造外帶容器的YouBike(共享單車),串聯借、用、還、洗四步驟,當消費者需要它的時候就借得到,要歸還的時候也可以很方便地歸還。」宋宜臻解說道。
回想一路跌跌撞撞的歷程,年輕的她笑得靦腆,感恩慈濟基金會安排的業師陳珮甄,用心指導經營團隊,讓大家少走冤枉路。「我們在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業時,往往會忘記商業的本質,不知道怎樣一邊做好事,一邊存活下去,珮甄老師會不斷地提醒我們。」
「外賣、網購造成很大的垃圾量,如果可以重複使用這些包裝,而且是用回收材料來做容器,是非常好的事,希望他們將來能擴展到全臺,永續發展下去。」擔任「青年公益實踐計畫」評審之一的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期許道。
慈濟基金會主辦的「青年公益實踐計畫」,獎助多個推動「以循環取代拋棄」的團隊。「好盒器」團隊以及提供循環包裝給電商、消費者使用的「配客嘉」團隊,在二○二○年十二月,通過第四屆「青年公益實踐計畫」甄選,獲得慈濟提供的獎金資助及業師指導。
「我是做電商賣家起家的,用了蠻多的紙箱和破壞袋,所以我常說,創業是在『贖罪』!」配客嘉創辦人葉德偉直白地說。
疫情下宅經濟興盛,當人們在家時間增長,更加速網路購物的成長。配客嘉團隊也努力在網購經濟中,讓減廢變得更可行、更方便。
「配客嘉」團隊創辦人葉德偉(圖1右),積極與電商及連鎖超商通路合作,讓消費者網購後方便歸還包裝;用回收材料製作的包裝箱、袋可多次重複使用。(圖2提供/葉德偉)
不讓未來的自己後悔
根據環保署估計,二○二○年全臺用掉的網購包材超過一億兩千萬件。葉德偉表示,紙箱看似比塑膠製成的破壞袋環保,然而如果只用一次就回收或焚燒,資源消耗其實高於破壞袋。「破壞袋製造加焚燒,大約會製造一點二公斤碳足跡,紙箱則是一點九二公斤。」葉德偉說明。
循環包裝雖然可以取代一次性包材,然而,消費者若沒有歸還,店家還是得使用新的,用過的循環包裝也可能成為垃圾。網購盛行就是因為便利,如何讓消費者養成歸還習慣,做到包裝循環再利用呢?
「很多人習慣超商取貨,我們就讓他們更方便地歸還包裝,例如你在超商取了一本書,當下就可以把外包裝的循環袋投入超商的歸還箱,就不用處理垃圾、回收的問題。」葉德偉進一步說明:「臺灣的電子商務規模是世界第七大,連鎖超商密度世界第二,又是封閉型的島嶼環境,歸還通路蠻密集的。」
談到與循環經濟息息相關的物流、通路,年紀輕輕的葉德偉顯得相當熟稔,因為他在二○一八年創立「配客嘉」以前,做了五年3C配件買賣。
當時葉德偉和同業一樣,不手軟地使用一次性包材,沒想到引來一則特殊的客訴。「客人收到貨之後,抱怨買的是環保材質做的耳機,卻收那麼多垃圾,覺得本末倒置。」
那時為了保護商品,葉德偉特地使用較大的紙箱,還塞了許多氣泡袋,沒想到卻造成顧客反感,也讓他省思,還要持續走同樣的路嗎?
「如果我們什麼都沒做的話,十年後連選擇的機會都沒有。」一部探討氣候變遷議題的影片,讓葉德偉驚覺地球持續升溫,很多環保、節能減碳的事再不做就來不及了。但談到做環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卻是麻煩而且要付出很多成本,靠網路做生意的他,於是興起了讓環保變簡單的念頭。
「我想把這些事情簡單化、數位化,所以提出這個模式,這樣以後才不會後悔十年前為何沒有提出一些新的可能性。」
葉德偉首先說服電商業者使用環保循環箱、循環袋,雖然成本比紙箱貴二十幾倍,但重複使用三十次以上,就比紙箱總成本便宜。
接著設定選項,讓消費者在網購下單時,如選擇循環包裝能獲得購物折價券等優惠。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實測後發現,如果限定只能用循環箱、袋,歸還率不到一成;相反的,讓人有所選擇,歸還率可達八成以上。「要有意識去循環使用才會歸還。」葉德偉分析道。
循環包裝能否成功持續,「歸還」最為關鍵。為了吸引消費者用過即還,團隊除了盡可能地設置歸還點外,也祭出優惠措施。例如在超商取貨時,當下歸還循環包裝就有優惠,若把包裝拿到特約飲料店歸還,甚至可以兌換飲料。
「各點回收來的循環包裝,回流到總倉,在那裏清潔消毒後再交給電商使用。」葉德偉表示,在清潔消毒、重新整理的部分,提供工作機會給庇護工場,讓弱勢族群、身心障礙者能有收入。而使用次數達到極限,不堪再用的循環箱、袋,也會在這階段被挑出來,回收再製成新的包裝。
在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慈濟「青年公益實踐計畫」第四屆入選者成果發表會上,「配客嘉」呈上漂亮的成績單:設立了四百七十九個歸還點,租出十四萬件循環包裝給電商及消費者使用,少了四十二萬公斤的碳排放。
「目前歸還率是百分之八十五,我們的應用程式可以讓你知道哪裏有歸還點,但目前還是以桃園以北比較密集,中南部還沒有很多,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
知名蔬食推廣團體「無肉市集」去年二月於慈濟大學校園擺攤,主辦單位事前宣導要自備餐具及提袋,市集現場落實環保零廢棄。(攝影/廖文聰)
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環境問題,不能只靠回收、再製,究竟之道仍在減少廢棄物,清淨在源頭。在臺灣,具備環保意識,願意為環境盡一分心力的民眾、消費者,其實比一般人想像得更多。許多在一、二十年前被認為很困難的環保作為,例如循環餐具、包材的流通管理,在民眾覺醒、科技進步等諸多善緣加持下,也不再寸步難行了。
善用科技推動循環經濟的社企青年,自覺自發的消費者,只要願意改變,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兼顧防疫與環保減廢的消費方式,親自實踐,未來的每一天更安心!
源頭減廢更好
根據環保署統計,二○二○年臺灣紙餐具的回收量將近十六萬噸,較前一年成長百分之九十八。包含慈濟環保合作夥伴正隆公司在內,接受政府補貼從事回收再製的三家造紙公司,總產能足以去化多達二十五萬噸的回收紙餐具,就技術面而言回收再製不是問題,但要耗費大量資源,而且十分費工。
以正隆公司為例,一般廢紙經「散漿」處理,還原成紙漿的過程只需二十秒,但要把廢紙餐具「紙塑分離」提取紙漿,卻要花費四十分鐘之久,用電量與耗水量是處理純紙的一點五倍之多。因此回收再製雖好,源頭減廢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