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不見之後被看見, 接下來我會用我的力量 去看見更多人! —劉育琛
早上從宿舍出發,到捷運站搭車,前往臺北萬華區一處社福機構日照中心實習,傍晚五點多再回到臺大宿舍,步伐不似別人快速,但穩穩前行─就讀社工系的劉育琛,大四上學期展開機構實習,通勤的日子已經一學期了。育琛弱視,其中一眼也僅有零點四的視力,但他依舊在日照中心發揮所學,陪長輩聊天、帶活動訓練老人家的肢體感官功能,隨社工員到個案家訪視。
「在臺北生活快四年了,我都自己搭車外出逛街或購物。」從小喜歡自由的生活,視力障礙不是前進的阻力,來自苗栗鄉下的遊子,在偌大的城市走出自己的路。
模糊視線 孤寂童年
因為家族性遺傳,從奶奶、爸爸到育琛,還有妹妹,都有視網膜剝離的先天性眼疾。
「小時候,我不覺得自己和正常人有什麼差異,直到上體育課,戴著厚重的眼鏡,和同學在操場上奔跑,常常別人第一時間就看到的東西,我卻要用力地捕捉,反應總是比別人慢。」育琛回憶起成長過程,同儕之間漸漸疏離,年幼的他心情低落,日漸沉默。成長過程遇到的辛苦,有相同眼疾的爸爸感同身受。有時候育琛因為課業壓力或者成績不夠好而不開心,爸爸會體諒地說:「我也當過小孩。」
為了提升育琛讀書品質,國小老師透過家長會幫他找到一臺擴視機,擴視機的放大鏡功能,讓育琛近三千度的視力能看清楚黑板的字,解決了育琛面對學習的焦慮與困擾;然而國中時一次在籃球場上,一個飛球打到眼鏡,造成育琛眼球受傷,緊急送醫,幸好經過開刀治療後,及時挽回左眼視力,右眼卻漸漸失去功能,幾乎無法看見。
儘管視力受限,在課業學習上必須比其他同學花費更多的心力,育琛仍不放棄學習之路,靠著微弱的視力,靠近黑板看字、專心聽課,從國小開始每學期都是全年級第一名,國中到高中每學期領獎學金;班上同學看到育琛經常獲頒獎學金,看見了他的認真努力,也看見了他的優點,他和同學的互動關係也改善了。
劉育琛(中)與父親劉秀煌(左二)出席二○二○年新芽獎學金頒獎典禮,陪伴他們多年的吳玉彩(右二)等志工團隊分享榮耀。(攝影/歐明達)
困難模式 蘊含寶藏
每次學校發註冊單,育琛會先察言觀色,知道爸爸收入不多的時候,就把單子收起來,等爸爸有錢了再拿出來繳費。那段清貧的日子,讓育琛更加用功,希望能領到獎學金貼補家用,減輕爸爸的負擔。
「爸爸從不給我壓力,他認為讀好書、考好試,是自己的責任,自己要去承擔。」育琛很感恩父親沒有給他成績的壓力,卻培養他自律的能力與信心。先天視力的殘缺和貧苦家境,激發他奮發向上,大學學測更順利考上臺大社工系與另一所私立大學傳播系,他有所打算:「雖然廣播是自己的興趣,但考量到公立學校學費負擔比較小,也想到一路走來有很多人,像老師、師姑師伯的幫助,因此選擇社工系,希望有機會能回饋他們、回饋社會。」
二○一八年,育琛懷抱著理想離開苗栗的家人,獨自上臺北到臺大就讀;原本內向的他破繭成蝶,蛻變成充滿自信又俊秀的大學生。
因應社會高齡化的趨勢,育琛希望未來朝老人長照領域發展。「看到關心我們的玉彩師姑和師伯們,這麼多年來從黑髮變白髮……希望以後換我來關心他們。」
「我們從二○一三年開始關懷育琛和家人,並幫他申請新芽獎學金。」苗栗訪視志工吳玉彩說:「育琛是很優秀的孩子,連續八年都獲得學習領域獎。」二○二○年,吳玉彩推薦育琛為慈濟新芽獎學金人品典範。
臺中市新芽獎學金頒獎典禮上,大專組的育琛跟臺下得獎者說:「我們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出身,我們都活在『困難模式』裏,過著不一樣的人生,也因此,我們比別人更有勇氣。你們長大後,都要站在這裏跟更多的新芽、跟全世界說,你曾經怎麼苦過來,認真努力過著『困難模式』,這是你最獨特、最珍貴的寶藏。」
深夜街頭 感同身受
在課業上有良好的成績,育琛對於社會服務也非常投注心力。他參與不同社團,課餘時間透過視訊擔任離島東引國中小遠距課輔老師;大二那年,他在臺大創立「無家者服務社」,從二○一九年十二月開始做街友服務,「對於大學生來說,他們是一個很特殊的族群,也是一個最赤裸裸、貧窮弱勢的族群。」
育琛號召有志一同的同學,到臺北車站關懷街友,在深夜分發募來的衣物和生活用品,並坐下來陪伴街友聊聊他們的人生。深入接觸後,發現街友們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兩年多來,育琛與夥伴們多次發放物資,募集便當「請街友吃飯」,歲末募得合適衣物為無家者發冬衣;社團致力於倡議無家者議題,希望能幫助他們被大眾接納。
在「無家者服務社」承擔公關長的育琛,負責外部單位演講接洽、經費募捐等工作;社團的粉絲專頁「請街友吃飯」,目前已有九千多位追蹤者,他也扮演串聯者角色,把社團募集到的愛心,和同學親自送到街友的身邊。
在關懷街友的工作中,育琛發現,其實他們之中有些跟自己以前有相似的境遇。回想小時候很長一段時間,放學回到家,爸爸外出工作還沒有回來,他身上也沒有錢,肚子餓沒有辦法買東西吃,那個窘迫的感覺,他知道。
每個轉彎 都是成長
走過辛苦的生活,育琛對自己生命的解讀,就像遊戲打怪,有「簡單、普通、困難」三種模式,選擇困難模式時比較難過關,但是會得到更多的收穫。「我的人生,從一開始就被選擇是困難模式,所以我不斷挑戰,相信最後可以獲得更好的獎勵;平順人生也沒有不好,但是當遇到彎路的時候,每次都是成長的機會。」
小時候常想「為什麼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常被質疑「為什麼你不行」,這個問題一直讓他很糾結;小學五年級時,家扶中心推薦育琛參加一些比賽及戶外活動,他得到獎項,更看到很多跟他一樣辛苦的孩子,才發現自己不是孤軍奮鬥;而且自己有家。
「在做無家者關懷的工作中,發現街友們對家的定義,好像不只是可以遮風擋雨、睡覺的地方。」育琛說,有些街友其實是有家可以回去的,但他們不一定會回去,而是選擇留在街頭,感覺那裏才是家,因為那裏有他們的朋友,有情感連結。「對我來說,宿舍也是讓我可以遮風擋雨和睡覺的地方,可是真的有人在等我回去,那個地方才是家。」
育琛覺得自己很幸運,爸爸、媽媽對他非常疼惜,一家人生活雖辛苦,卻相處和樂。
臺大無家者服務社創辦者劉育琛,舉辦市集帶動同學捐物分享,希望大眾看待一切物品有用,人與人之間無差別。(相片提供/劉育琛)
社工姊姊 志工媽媽
因為接受真實的自己,育琛用心看到更寬廣的世界。二○二一年八月,他獲得「總統教育獎」,申請過程中,老師、同學、家扶中心齊力協助準備資料,慈濟臺中分會社工人員幫忙寫推薦函,志工並特地陪他北上接受面試訪談;在愛的支持下,育琛獲得殊榮,每一分助力他都銘記在心,更希望自己能回饋,「得到總統教育獎不是終點,而是期許自己能為社會做更多事情,讓更多弱勢族群被看見及重視。」
慈濟社工員和志工關懷育琛家庭已有八年,一路走來,看到他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勇敢突破自我限制與質疑,考上理想學府,更以正能量影響周遭。同是社工系的臺中分會社工員紀婉婷有空時會與育琛相互分享與討論社會服務相關事件或文章,像大姊姊般,用同輩的角度關心他。
回想二○二○年臺灣新冠肺炎疫情在北部出現,海外確診病故人數激增引發恐慌,民眾搶購酒精及各類防疫用品,育琛也買不到;紀婉婷說:「想到育琛在疫情嚴峻的城市生活,趕緊把家裏的酒精、酒精紙巾及維他命等物資裝一大箱,寄去臺大宿舍,讓育琛安心讀書。」
說起育琛,紀婉婷不禁讚歎:「育琛不怨天尤人,也不驕矜自滿,現在的他,除了本科專業,還涉略其他領域專業,鑽研學習,用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同時也付出回饋照顧他人,慈濟人的疼愛培育,相信能成為他豐厚人生的福慧資糧,而我們也從他身上感受到了這分愛與善的流轉。」
累積經驗 志在助人
今年夏天即將畢業,育琛已順利考上臺大社工研究所,心中構築著藍圖,目前先在長照第一線日照中心實習,未來最想做的是為老人長照工作做政策倡議的研究。
面對更有挑戰的研究所階段,育琛對於課業的壓力,已做好規畫。「從高中就開始學會時間管理,按照需要做的事情分量,分段完成。」由於視力不好,無法長時間看書、使用電腦,透過分段時間管理,讓眼睛不會太吃力,又能提升讀書的效率。
「我給目前的自己打八十分!」為什麼?「這樣已經很高了……」育琛心中尚有未完成的理想,想要為無家者服務更多更深入,也想要為這社會再多付出一些。
「謝謝你告訴我 相信我 讓我不再夢遊 一起面對未來 為每個明天在奮鬥……」育琛在大愛網路電臺《用心深呼吸》節目受訪中,唱著〈謝謝你〉這首歌,展現清脆悅耳的歌喉。他想以這首歌,感恩在生命中,一路照顧與陪伴的老師、慈善團體及社福人員,發願走在最前線,為臺灣長照政策盡力,「我自己在看不見之後被看見,接下來我還要用我的力量去看見更多人!」(參考資料/大愛網路電臺《用心深呼吸》、大愛新聞)
如陽光暖心
撰文‧紀婉婷
面對育琛,真有「吾家有弟初長成」的喜悅感覺,很高興能夠認識育琛,很感恩他願意接受我們、信任我們,因為他,也豐厚了我的生命,他讓我體認到在慈濟的意義、當社工的價值,讓我學習成長很多,每當我心情低落想退轉時,想到他的暖心陽光、勇敢堅毅,不容易;想到師兄姊如常不變的愛,不容易;這林林總總的不容易,都緣繫一分愛、一分堅持,才一起走到今天,也讓自己更有動力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