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也幸福

能做是福氣,鼓勵老人家動手做,持續保持生活起居功能,覺得自己還有用,就會感受幸福。

閩南語有句話:「能做是福氣,袂做就廢棄。」臺灣社會人口逐漸老化,銀髮族如果可以做到最後,老了還是可以很幸福。

七十多歲的林先生,二十年前在太太往生後,接續她的遺願,當環保志工、與兒子一起收善款。老人家不太識字,退休後週一到週五都在當志工;但是漸漸沒辦法擔任志工,在家裏自怨自艾,身體功能慢慢退化。家人帶他就醫檢查,診斷出輕度失智症。

失智症在初期,不一定能察覺出來。有的人會變得喜怒無常,坐公車忘記哪一站下車,或是把藥多吃了幾餐份;煮飯、晾衣服等家事,可能亂了套,部分生活功能喪失、習慣改變,但家人很難確定長輩是否出現問題,因為以前的事情都記得很清楚,只是剛剛講的事忘記了。

林先生初期不愛外出、偶爾迷路、忘記事情。家人很有智慧,幫他報名臺中慈濟醫院失智據點所辦的「記憶保養班」。

剛開始林先生很生氣:「兒子不要我了,把我丟到醫院來!」家人送他上課被拒絕,因為沒有病識感,覺得自己還可以坐公車。為了不忤逆長輩的意志,家人順了他的意,讓他自行搭車前來據點。

陪伴老人家需要智慧,注意他的感受。每次課程結束工作夥伴要送他去坐車時,我們不緊跟在旁邊或送到車上,這樣會讓老人家沒有面子。只是遠遠看著他,確定他是否上車了?同仁也會預先跟司機先生說:「那位阿伯某一站要下車,請記得提醒他。」

生活上的挫折讓林先生覺得不開心,團隊同仁會撒嬌、陪伴,鼓勵他:「您當班長服務大家,我們不能沒有您喔!」、「老人家原本就會這樣,您比很多人還好了!」有了鼓勵,他心情會好一點。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記憶保養班」停課,同仁用視訊方式遠距關懷,讓學員有安全感,不會覺得被遺忘;也連結長照資源,例如交通接送等服務。臺中慈院團隊一步一腳印,在開辦失智照護據點後,希望能夠用團隊力量,結合資源來服務這群老寶貝,透過個案管理、教育訓練,協助老人家持續保持生活起居功能,延緩退化,能夠與社會連結,也避免家庭關係緊繃。

顧及長輩們尊嚴,「不要看失去的,要看的是現在擁有的。」能做的事情、願意做的事情,讓他們發揮功能,他們就很開心了;雖然只是摺紙,泡茶或擦擦地,也會很開心。為什麼?因為覺得自己還有用,就會感到自己很幸福,生命無形中就會發光發熱。(摘自二○二一年十二月二日志工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