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綠色消費者」嗎?

友善耕作的農產品,裸賣裸買,購買後不產生包裝垃圾,並能支持綠色消費。

☑試著勾選看看,您能做到幾項

□ 選購可回收、低污染、省資源、友善環境的產品

□ 購物前會檢查有機認證、節能或節水標章

□ 現在開始培養習慣,例如從十次消費活動中將一兩次留給綠色產品,再逐漸提高比例

□ 選購可回收、低污染、省資源、友善環境的產品

□ 購物前會檢查有機認證、節能或節水標章

□ 現在開始培養習慣,例如從十次消費活動中將一兩次留給綠色產品,再逐漸提高比例

「之前無肉市集在慈濟大學舉辦時,我看到一個品牌,它們的洗髮精用完後,瓶罐可以寄回去再填充,我覺得蠻好的。它可能比一般的品牌貴一些但更環保,所以我願意支持他們。」

負責策畫「青年公益實踐計畫」的慈濟基金會同仁賴郁文,分享了自己以實際消費護持環保產品的經驗。三十一歲的他,習慣透過網路分享生活資訊,他把自己用過的環保洗髮精推薦給朋友,不久就有人上網下單訂購,「我覺得綠色產品的品質都蠻好的,如果它做得更有質感一點,年輕人都可以接受。」

慈濟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陳皇曄教授說明,「綠色消費」觀念,起源於德國一九七七年實施的「藍天使」環保標章,之後擴大成全球性消費者運動,不僅要求產品的製造、銷售要符合環保,還擴及對人的關懷。覺得綠色產品的品質都蠻好的,如果它做得更有質感一點,年輕人都可以接受。」

「綠色消費包含了3R和3E,3R就是回收(Recycle)、減量(Reduce)、重複使用(Reuse),3E包含了生態環保(Ecology),簡單地說就是要求產品的產銷過程要對環境友善;還有經濟性(Economy),不要過度購買造成浪費以及兼顧公平正義原則(Equity)。」

誠然,因疫情而陷入困頓的經濟環境下,大部分民眾仍以物美價廉為購物的優先考量。但世界級的知名品牌,已不敢忽視「綠色消費者」群體,特別是公元兩千年後出生的Z世代,日益高漲的企業社會責任要求。

現今的年輕世代在成長過程中經歷金融危機,親身感受低薪的現實,接觸到氣候變遷、永續發展等議題,因此在消費時,較上一代更重視產品背後的環保與公平正義問題,也開始影響企業因應消費者訴求做出改變。

陳皇曄以一家國際知名品牌氣泡飲料為例說明,這間歷史超過一百三十年的老字號公司,數十年來大量使用寶特瓶盛裝飲料,但現在他們的主要消費群,也就是年輕人的環保意識覺醒,抵制一次性塑膠包材的呼聲日益高漲。該企業於是展開包裝瓶的轉型,一方面研發可被微生物分解的飲料瓶,另一方面則是將舊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為新瓶原料。

「不要小看這世代的年輕人,他們不完全只依據價格的貴或便宜來做消費的判斷。」陳皇曄提醒道。

綠色消費不僅可鞭策墨守成規的大廠商,改正漠視環保、血汗勞動的陋習,也能幫助許多致力友善耕作的小農、盡心促進群眾福祉的中小型社會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

教授綠色行銷課程,本身也力行綠色消費的陳皇曄建議,想要加入綠色消費行列的人,可以先看產品相關認證,食品類是有機認證,日常用品、電器則可看環保標章、節能或節水標章等,在自己十次消費購物活動中可以先將一兩次留給綠色產品,再逐漸提高比例。接觸多了之後可能會發現,這些好產品的價格沒有想像中的貴。

「你去大賣場看看,很多有機的蔬菜、菇類,它的價格和非有機的比起來,已經不像以前差距那麼大了。」陳皇曄分享道。

每一次的消費購買,都是一次保護環境的選擇。有心讓世界更好的人們,不妨多用一點心觀察比較,尋找可回收、低污染、省資源、友善大地的產品,展開正向的改變,最終促進人與大地的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