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十寶蓋一個家

如何在頹圮的老屋隔出五間房,讓十個孩子、夫妻倆和阿嬤擁有各自的空間?一群善於水電工程及營造的志工接下任務,像變魔術一樣,讓林家十寶夢想成真!

元月中旬起花蓮連日陰雨,擔心二十六日林家新家入厝當天下雨,我們也在戶外搭起帆布雨棚作為備案;意外地卻迎來晴朗好天氣,冬陽灑落在玉里大禹部落的山間,閃閃發亮。

與林家一家人相識,是由長期在花蓮部落從事護理衛教關懷的慈濟科技大學、慈濟大學護理系羅淑芬老師提報;二○二一年五月十五日週六,我們相約在卓溪鄉崙山村集會所,由村長陪同家訪。

崙山部落位於花蓮縣卓溪鄉最北端,居民以布農族、太魯閣族為多;部落舊名為「馬樂布士」,也就是布農族語「大家庭」的意思,造長長的房子給大家族居住。林先生年近四十歲,與太太孟孟育有六男四女,長女就讀高中二年級,稚子三歲,夫妻倆還要照顧林太太的媽媽。

村長談到,他們居住的房子約二十坪兩個房間,是林家人親戚所有,除了住了林先生一家十三人,還有五戶親人約三十多人擠在一起,房內只有一間浴室,如廁必須走到戶外。由於周遭雜草叢生,夜間照明昏暗,小孩子常會隨地便溺,造成環境惡臭污染,鄰居因此向村長表達,希望協助勸導林家改善。

室內空間有限,林家十個孩子沒有臥室,更別說要有屬於自己的床,幾個已屆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在客廳席地而睡,或者在車上打地鋪撐過夜晚。當睡覺的地方都成問題,擁有讀書做功課的書桌更是奢望。

林家環境雖不佳,家人間的相處關係卻是融洽親密的。羅淑芬老師回憶,當她帶著學生來部落服務學習,而結識了孟孟;教授護理的她,對於這一家人頭蝨感染狀況特別有感。眾多家人輪流使用一間衛浴設備及廁所,因此很難建立孩子維護身體清潔及洗髮的習慣,學校及衛生所也曾介入處理,但無法斷除頭蝨問題。

林先生曾帶著孩子上診所治療,但藥物副作用造成頸部、頭皮皮膚損傷、過敏及搔癢,孟孟也只好狠心在暑假將女兒的頭髮剃光。因為頭蝨及環境問題,孩子們在學校及部落常常被取笑或排擠;而隨著年紀陸續增長,需男女獨立的睡覺空間,以培養他們性別安全的觀念。

村長委請慈濟基金會評估,協助在鄰近空地新建屋舍。我們帶回資料,慈善志業發展處團隊討論如何給予幫助,呂芳川主任提出移動方便的貨櫃屋概念,設置兩個貨櫃屋,一個為讀書區,另一為臥房區。

期間我們同時在卓溪鄉推動長者居家安全改善計畫,當正準備與卓溪鄉公所及村辦公室回報解決方案,不料全臺五月十九日起進入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入戶關懷的慈善行動全面被迫暫緩,修繕也只能擱置。

修繕工程於元月初展開,二十多天的工程期間,林家大小跟著工班志工日日趕工。

不再寄人籬下

等到九月疫情平穩,我們恢復卓溪鄉居家安全改善計畫的家訪,也再度評估林家修繕案。無論是原地修繕或是設置貨櫃屋,都涉及土地產權且多人共有,林家夫妻擔心眾人美意興建後,不一定能久居,一直很掙扎。

另一方面,他們也考慮搬下山租屋,但這是更大的考驗,沒有固定工作收入的夫妻,如何負擔房租及生活開銷呢?

一家十三口人,僅是餐費一個月就要四萬元,扣除學校營養午餐補助、政府福利補助,全家人連要三餐正常都是很辛苦的。孟孟說:「不是我們不去找工作,我老公生病也很無奈,他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經常身體不適掛急診,我們只能打打零工。」

眾人煩惱及討論了許久,十月底天氣轉涼,山上的低溫冰冷讓孟孟下定決心。她想到小時候住的玉里鎮大禹舊家,雖然房舍荒廢,但如果重新整修,也是棲身之地,不必再寄人籬下。只是這整修房屋的錢,對他們來說可是大數目啊!

慈濟決定協助林家修繕大禹老宅,慈發處呂芳川主任談到,「營造一個溫暖溫馨的成長環境,讓小孩子可以讀書;相信未來這十位孩子,個個都是有用的人。」

當「修善」志工工班、玉里志工和我們來到大禹老宅勘查,映入眼簾的是猶如廢墟的磚牆加上茅草屋頂,旁邊一個幾年前里長幫忙林家募資設置的水塔矗立在草地上。這要整理起來可真是費時又費工啊!大家搖頭、沉思,「農曆年快到了,我們真的可以趕在新年前幫他們蓋好一個家嗎?」

棉被好香好軟

如何在合法且不影響原有建築使用執照,打造出一個十三人住的家?這群善於水電工程及營造的志工想破了頭,大家爭論來、爭論去,要隔出幾間房間才夠用?這麼小的地方有可能規畫出五間房嗎?最後跟變魔術一樣,隔出一間阿嬤用的、一間夫妻倆、一間女孩房,還有兩間男孩子們睡的通鋪。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空間位置,不用再擔心沒有地方睡覺了。就這樣依著大家共識好的草圖,準備打造一個屬於「林家十寶的家」。

十二月底,在孟孟完備了簽署同意書等各種手續後,我們正式於元月初展開修繕工程。為了搶時間,也為了培養林家對「家」的認同,我們鼓勵他們全家投入工程,幫忙工班師伯們施工,當然還有要自己記錄下來打造這個家的點點滴滴。

我們沒辦法全天陪伴著他們,但孟孟每天到工地用手機拍照、錄影,上傳到群組分享。於是我們看到老宅的牆拆掉,再慢慢一磚一瓦砌上,畫面也從初期的搖搖晃晃,到後期很平穩的掌鏡,記錄這一段蓋房子的歷程。

二十多天工程期間,不論豔陽或風雨,工班志工帶著林家大小,從日出到日落趕工,終於能在元月二十六日入厝。來自不同地方的志工駕車駛入林家宅前的道路,還滿載著禮物;這不只是慈濟慈善的投入,長期在崙山耕耘關懷的醫療及教育志業同仁,也準備新棉被等物資送來;玉里志工搓湯圓,邀請左鄰右舍一起來「逗熱鬧」。

黃麗雲師姊代表將大門鎖匙交給林家夫妻,大人小孩歡喜地換穿拖鞋進入室內,這一刻開始,林家十寶有新家了﹗大家將棉被一床床搬入新房內,孩子們搶著挑選自己喜歡的顏色,可愛的八妹與姊姊們摸著柔軟的被褥,忍不住撲倒在上,用力親吻著並高喊:「好香喔﹗」孩子這一刻的喜悅,不言而喻。

臥房裏,棉被與被單就定位,志工分別跟孩子們解說寢務整理訣竅,教導如何摺棉被。廚房內,孟孟與先生準備烹煮第一餐:代表團圓的湯圓。瓦斯爐是他們夫妻倆前一晚去選購的,每天要煮十三人份餐點其實很不簡單,在卓溪崙山由於同住的人口多,他們常常只以麵包或泡麵果腹。學過烹飪的林先生,看到嶄新明亮的廚房,家中三餐也有了著落;孟孟開心地擁抱他,他笑說:「煮給孩子吃,一定沒有問題!」

玉里舊家房舍荒廢,但為了營造林家十個孩子良好的生活環境,慈濟決定協助修繕。

停止貧窮世襲

林家一家人與志工們聚集在家門口唱起〈拍手歌〉,之後我們也唱著〈一家人〉手語歌,林先生擁抱工班代表吳啟明師兄,孟孟則是與羅老師相擁而泣。

孟孟哽咽地說出心裏話,「近一個月跟師伯們的相處,每一位都有自己想法,有時在我們看來以為是吵架,可是師伯總說這是在溝通。為了讓我們早點入住,動不動就加班;還犧牲跟家人的相處時光,離開自家那麼久……心裏真的滿滿感恩。」雖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工班的師伯還是忍不住輕輕擦拭眼角的淚滴。

社工同仁送上靜思精舍常住師父的祝福,將靜思人文的繪本書一一交給「十寶」;羅老師還帶來代表新生命的「小樹苗」及「菜苗」,教小朋友利用住家空地種樹也種菜。期盼眾人的善心,如新芽種在林家十三口人心上,用愛灌溉,新芽總有一天翻轉手心,長成助人的大樹。

感恩有好因緣可以參與這件盛事,為了孩子的教育,大家想方設法,用心盡力。當小朋友純真地抱著我喊師姑,我們打造十寶的家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一切都很值得,如同羅淑芬老師所說─

「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理所當然,像是天冷的時候蓋一床被,累的時候躺一張床,讀書的時候有張書桌;但對某些人來說卻都是奢望,一張床、一床被、一張書桌是這麼遙遠的距離。因為有我們每個人的付出,打破了這條以為不可撼動的線。什麼是人生的價值?或許就是曾經參與剪斷『貧窮世襲鋼索』的行動,讓冬陽滲入生命的幽谷。」

入厝下午開車回花蓮的路上,一路聽著經藏演繹的〈藥草喻〉:「常行慈悲小樹木,度化眾生大樹木,皆為菩薩行六度。」我想,今晚小朋友抱著新棉被,一定睡得很甜,那是人間最美的笑容,因為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