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至二十二日 堪忍身心之苦

1.21~22《農十二月‧十九至二十》

【靜思小語】修大悟之心,冷靜面對境界;有大忍的心,才能篤定自在。

慈濟史、佛教史、臺灣史

元月二十一日,上人與慈善志業何日生副執行長、編纂處洪素貞主任談話時指出,要合團隊力量做事,須先「內穩」才能「外行」,內部要扎根穩固;法脈一定要建立,宗門一定要敞開,不只是作文章,在文字上理論,真正要走入人群去實踐佛教的精神理念。這五十多年來,慈濟在臺灣做多少事,包括幾次重大災難,慈濟人從何處湧出、如何投入?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與時間,都要好好整理與展現,讓臺灣民眾看見慈濟對臺灣的愛心回饋、回報。

留存慈濟文史,也是為佛教而留存歷史。上人表示慈濟精神源自佛教,然而慈濟人並非全都是佛教徒,不同宗教信仰者都能會合於慈濟,合和互協做慈濟事,就是因為有共同的精神方向。此外,慈濟產生於二十世紀下半葉,也與戰後的臺灣社會共同成長,所以整理慈濟文史,也等於整理出富有人道精神的臺灣現代史;而且可以看到五十多年來的慈濟發展脈絡,隨著時間、拓展空間、帶動人間,既像河水流向各地,普遍滋潤大地生機,也如同螢火蟲群漸漸在世界各地擴展開來,在各個角落閃閃發光。

「全球慈濟人很單純、心很合,我們要把握時間、把握因緣,將慈濟人如何在人間發揮佛教精神的行動,做深入的分析與研究。」上人期許文史單位用很理智、很務實的心態與行文方式,將佛陀說《法華經》當時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經文獻考證以及現代科技的攝影方式,回歸於佛世時真正的生活樣態;對照現在的慈濟人間菩薩行,回溯源頭,留下真實的歷史。

「這幾十年來,慈濟在臺灣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例如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慈濟援建希望工程,還有後來的減災希望工程等等,蓋了幾十所學校,學生已經畢業十幾屆、二十屆,許多人成家立業,在社會上很有成就了。將這些資料追溯、探討、整理出來,不是為了炫耀或邀功,而是要突顯這幾十年來,有這麼多人共同一心,付出無所求,凝聚力量為臺灣做了這麼多事。」

上人說,護持慈濟志業的愛心人,有大企業家付出大力量,也有許多勞力工作者長久積存點點滴滴的愛心。這次歲末祝福行腳到各地,聽到慈濟人分享募心募愛護持新冠疫苗捐贈,志工們用心盡力,也有會眾發大心、出大力,都讓自己覺得必須把這些愛心故事彙整出版,以回報這麼多人的真誠善行。請文史單位的主管同仁把握時間信願行,成就慈濟人文史庫,讓人品典範世代流傳。

修大忍、大信、大悟之心

花蓮四大志業主管同仁元月二十二日齊聚靜思堂參與授證暨歲末祝福典禮,因應本土疫情升溫,嚴格要求接種二劑疫苗或出示三天內快篩陰性證明才能入場,花蓮慈濟醫院特別在靜思堂外設置快篩站服務有需要的同仁、志工及家屬。全球四十六個國家地區,逾一萬三千個連線點的慈濟志工與會眾同步參與,口譯志工用八種語文做即時翻譯。

上人提前祝福全球慈濟人與志業體主管同仁新年好,感恩大家長久以來的辛勤付出;慈濟世界感人事多,人人付出無所求,而且真誠感恩,這分「三輪體空」的精神,來自佛陀的教育。人生若能時時懷抱這分感恩心,永遠樂於行善不疲倦,天天都會過得很快樂。

上人感嘆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人與人之間必須保持距離,出入交通也受到管制,國際間的慈濟人難以返臺相見,幸好科技發達,可以藉由網路視訊見面交談。「即使無法當面互動,視訊把我們的情又拉近了,心貼在一起,彼此感恩、相互祝福。師父要呼籲全球慈濟人,不論在哪一個國家、哪一個種族,我們都要共同一心,提起『人之初,性本善』的本性之愛,與天地共生息,彼此愛護。」

上人勉眾信、願、行─相信能夠為大眾付出的生命,是最有價值的;起信心就要發願,任何宗教都注重發願、發誓;有願就有力,承擔責任並且身體力行,再困難的事也做得到。人生在世會面對種種境界,要經得起考驗,要堪忍身心之苦。上人與眾共勉,要修大忍、大信、大悟之心;有大忍的心,才能篤定自在,不能讓人因為自己的擔憂著急也跟著恐慌,總是要冷靜、篤定,把握時間做好該做的事。

感恩辭舊歲,虔誠迎新春

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日前在精舍時,身體不適緊急送醫,花蓮慈院團隊搶救、照護至今,病況已趨穩定。午後,上人與花蓮職志同仁座談時提及此事,表示無常就在瞬息之間,所以人生無須執著,唯有把握當下發揮生命價值。

「已是年終歲末,感恩辭舊歲,虔誠迎新春,要感恩過去的分分秒秒成就我們,讓我們平安走來;面對未來,更要發心立願,信、願、行,相信所選擇的這條慈濟道路是人間真實道,是入人群救拔眾生苦的菩薩道。」

上人說,雖已發心立志行菩薩道,但是人人都還是凡夫,都還有自身的因緣業力,會有不如意的境界,要面對與至親摯愛生離死別的苦,難免在生死關頭牽腸掛肚。但是已經學佛聞法,心有覺悟,心緒比較能維持平靜。「要穩定我們的心,篤定自己的志,盡忠職守,不要慌亂。雖然很牽掛,但還是要忍,要堪得忍苦。」

上人期勉四大志業要做得更扎實,在臺灣要更鞏固,也要培育天下英才。「螢火蟲要集中起來才有足以照亮環境的光;假如我們所培養的人才都飛散各地,單獨、少數幾人難以發揮力量帶動人。要在我們的志業體不斷地培育,鞏固群力,再向外發展,讓各地都可以看見螢火蟲閃亮的光,看到慈濟人才在各地服務人群,愛護天下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