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傳家 代代接棒─我們就在這!

「只是單純想做好事,為什麼要了解慈濟那麼多?」
面對這樣的疑問,不能繼續「我說你聽」就好,
年輕一輩的慈濟志工努力創新,
分享好事更有溫度、生活化、很貼心,讓人願意更靠近慈濟;

更延續了老一輩慈濟人招呼人的祕訣,就是愛!

「只是單純想做好事,為什麼要了解慈濟那麼多?」

面對這樣的疑問,不能繼續「我說你聽」就好,年輕一輩的慈濟志工努力創新,分享好事更有溫度、生活化、很貼心,讓人願意更靠近慈濟;更延續了老一輩慈濟人招呼人的祕訣,就是愛!

慈濟志工人力資源,始終是慈濟,甚至是臺灣重要且珍貴的無價資產,因為有他們無私付出,急難救助、長期濟貧、教育扶助、醫療建設、環保回收等慈濟志業才能維持運作;來自各行各業的他們,貢獻專業經驗或人生智慧,也形塑出獨特的「慈濟人」面貌。

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二○二○年發布的人口推估報告顯示,預估二○二五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亦即每五人中會有一位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輩。臺灣慈濟志工有六成以上超過六十歲,已邁入或即將邁入老年的他們,依然還在服務的第一線,做環保、在社區辦活動,甚至照顧比自己同齡或更年輕的弱勢者。

隨著社會環境更迭、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活化組織也成為慈濟發展的重要課題。今年三月於慈濟花蓮本會舉辦的「第一屆全球共善學思會」中,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指出,無論在企業、宗教或是組織,目前都普遍存在永續發展的問題,而時代在變,組織有因應之道,才能持續發揮影響力。

顏博文強調,組織永續必須適應時代變遷。他不諱言:「慈濟面對當今社會高齡化、少子化,組織永續發展首當其衝,不可不面對的問題就是團隊的傳承、接棒和對年輕人的接引。」

從陪伴中看見希望

所謂的傳承,究竟是傳承什麼?簡而言之,就是把善的精神和行動力延續下去;一如過去這半世紀以來,只要臺灣發生事故或災難,慈濟人總是「走在最前,做到最後」;又或是在社區中長期濟貧,面對諸多困難與挫折,百折不撓、恆持不退的韌力,而上述這些也是年輕一輩都能認同的精神。

但不諱言,接棒最直接的挑戰,就是來自於世代間的「距離」,對同一件事,有不同思考與做法。

從大學時期加入慈青社投入慈濟的年輕一輩─林彥廷、陳立芳,不同於上一輩動員人脈來宣傳志工活動,他們透過社群媒體邀約及利用電腦軟體製作圖表、影音;又如常見以演講方式推廣環保理念或是慈善工作,年輕人則是以設計各式活動、話題,吸引習慣網路社群線上世界的年輕一代實際體驗,線上線下共同參與。

「勇敢去嘗試每件事,不做怎麼知道?做了說不定很不一樣。」板橋志工陳廉忻選擇用媽媽的角度,放下身段跟這群看起來「酷酷的」、對科技很在行的年輕人挖寶,共事中也許有摩擦、有碰撞,但有溫度的溝通,總讓陪伴沒有距離。

走過五十五年,許多慈濟志工家庭的「慈二代」接棒共行,他們如何汲取上一代的經驗與智慧呢?

與父親潘機利先後走入慈濟,如今承擔真善美志工窗口的潘耕美,看到團隊中資深志工們的身行,「他們雖然都已經是阿公、阿嬤的年齡,身體也各自都有著不適,但只要有機會付出都很歡喜的承擔,而且學無止境,不管攝影或是電腦軟體操作,都很願意吸收新知,比我們年輕人還要有衝勁!」

志工路上有歡喜,也曾遭遇瓶頸,力不從心時也會備感壓力。一路陪伴的爸爸潘機利以過去的經驗分享,「要克服困難,不要被困難克服。」父執輩與下一代走入慈濟的道路雖有不同,但彼此借鏡,能夠像朋友般的教學相長。

做的是同樣的慈善工作,傳承和接棒並無衝突。透過兩代家族「慈濟人」、懿德媽媽與慈青對話,可以發現只要能珍惜對方的善念、欣賞彼此的優點,心靈的方向其實可以聚焦,真心的「陪伴」會讓距離更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