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臺鐵408次太魯閣號事故 祈禱曙光照亮幽暗隧道

事故發生次日,臺鐵出動大型吊車,將脫軌的太魯閣號車廂吊起,重新置放在軌道上,再連結動力機車拖離現場。(攝影/蕭耀華)

太魯閣號出軌事故現場,在日夜搶修下已恢復運行;
創痛至痛,彷彿仍在幽暗深邃的隧道中看不到光。
繼續用愛溫暖還在受苦的人們,
陪伴等待有那麼一天,曙光會帶來希望。

太魯閣號出軌事故現場,在日夜搶修下已恢復運行;創痛至痛,彷彿仍在幽暗深邃的隧道中看不到光。繼續用愛溫暖還在受苦的人們,陪伴等待有那麼一天,曙光會帶來希望。

四月二日清明節四天連假第一天,編號408車次的臺鐵太魯閣號列車,上午九點二十八分行經北迴鐵路崇德和仁路段時,撞上了從邊坡滑落的工程車,三百多噸重的金屬車身瞬間偏離軌道,在失控的狀態下,以超過一百二十公里的時速撞進了清水隧道,造成四十九人罹難、兩百一十八人輕重傷,是臺灣鐵路史上傷亡人數最高的意外事故。

許多花東鄉親在家中靜待親友歸來一同掃墓,等到的卻是天人永隔的噩耗。有些住在北部的家屬,擔心鐵路因事故受阻,於是自行開車趕往花蓮,沒想到塞車嚴重,心急如焚卻又寸步難行,還目睹救護車、消防車,乃至殯葬業者的黑色靈車,衝向事故現場,更叫人情何以堪!

「消息出來以後,我就在群組裏發布,請大家在家整裝待命。」花蓮慈濟志工范壘說明,十一點左右,團隊就分兩路展開行動—一組驅車前往事發現場,了解狀況並安撫脫困人員;另一路趕往靜思堂盤點物資,接著開貨車把帳棚、福慧床、隔屏等用具,載到清水隧道事故現場及臺鐵崇德站、新城站等檢傷區設立服務站。

與此同時,靜思精舍常住師父開始準備便當,支援第一線救難。「十一點多我們成立指揮中心,中午先送出五百多份餐盒。」花蓮本會災防組組長呂學正補充。

一如以往應災的標準作業流程,慈善團隊很快動起來;花蓮慈濟醫院發出「紅色九號」訊息,近千人次醫護、行政人員立即投入應變。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則率領醫療團隊,搭乘救護車趕往現場搶救。

臺北慈濟醫院護理長陳美慧也在這班火車上,座位在最後一節車廂,因此沒有像最前端的第八、七、六車受到致命衝擊,然而具備護理技能的她卻一度受困,「我們這一車的人全部平安,但斷電了,車門打不開,所以被封鎖在車廂裏。」

經救難人員搶救脫困後,陳美慧立即加入救護團隊協助疏散並安撫傷者,當時慈濟的醫護人員主要是做檢傷分類。「輕傷的直接送醫,較嚴重的當場實施急救,先讓他的心跳血壓能夠穩定。」林俊龍表示,慈濟醫院已準備好收治大量重傷患,但接收到的人數並沒有預期得多,「列車卡在隧道裏,空間有限救援困難,輕傷的人可以自己走出來,但腹部、胸部受重創的沒辦法,在現場就往生了。」林俊龍感慨道。

救護車奔馳在大清水隧道與花蓮市區之間,載傷患也運遺體。由於傷亡人數實在太多,臺鐵特別出動列車疏運,專列從北邊出發往南行駛到清水事故現場,接運脫困者及往生者遺體後,再向北行駛到調車點,之後切換軌道經另一條隧道南下。到達轉運的崇德、新城車站後,傷患由救護單位送醫,裝在屍袋中的遺體,則由檢察官就地初步勘驗,然後移靈到花蓮市立殯儀館供家屬認領。

「下午三點左右,搜救隊說,裏面沒有生還者了……」得知隧道裏還有多人受困,但已無生存希望後,范壘心情沉重,不知怎麼面對幸運脫困,卻堅持等到孩子被救出來的那對夫妻。「我不敢打破他們的希望,沒辦法殘忍地對他們說:『都走了』……」

事故發生後,慈濟志工趕往殯儀館設站,關懷罹難者家屬,日夜陪伴支持。

最艱難的任務

能夠自行走出車廂,走上接駁專列、救護車的人,就算遍體鱗傷、手腳骨折,經醫師診治後多半沒有大問題。綜觀傷亡情形,可以說在生與死之間,並沒有太寬的模糊地帶,罹難者大多已在事故地點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如何安撫家屬,成了另一項艱難的任務。

慈濟志工在殯儀館輪番陪伴,從白天值班到黑夜。呂鳳瑛守值晚間十一點到次日凌晨一點的「跨日班」,她正等著開車接送家屬的志工返回:「我們分兩部車載他們回飯店,每部車都有一位師姊陪伴。明天我們還要陪他們去買衣服,讓離開的孩子穿得可愛可愛的。」

呂鳳瑛細數慈濟服務中心備便的物資,麵包、瓶裝水供家屬、工作人員隨時取用,吃不下飯時,也可用一小根香蕉補充體力。志工們甚至連口罩都準備好了,可供一整天奔波在事故現場、太平間的家屬更換。

「他們回來了!」四月三日凌晨零點時分,負責接送罹難者家屬的志工返回殯儀館,下車的人是花蓮慈濟醫院行政人員李思蓓和同在慈濟醫院服務的夫婿馮清榮,從事故發生啟動應變機制到當日深夜,李思蓓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儘管第二天還要到醫院關懷傷者,她依舊捨不得休息,把握每分每秒陪伴罹難者家屬。

暗夜裏的認屍作業,迫使家屬們不得不面對親人離世的現實;而事故第二天的招魂儀式,則是讓天地為之同悲。家屬於四月三日下午分乘六輛巴士,手持白幡、捧著牌位來到事故現場,慈濟志工也以一組對一家的方式,陪在家屬身邊。

「回家了!」聲聲呼喊字字悲痛,家屬們哭紅了眼眶,陪伴的慈濟人也不禁落淚,但仍站在家屬們的背後,做他們最堅強的依靠。

「有人昏倒了……」一位婦人因悲傷過度而昏厥,全身癱軟無法站立,志工劉麗卿、張其富夫婦與劉濟雨趕忙護送她離開現場。婦人坐在塑膠凳子上幾乎不省人事,三位志工抓牢凳子邊緣,用上半身圍著她以防跌落,六隻腳在滿是塵沙的坡道上蹣跚前行,一行人的身影極其克難,卻流露出真誠的關懷……

事故第二天清晨,慈濟志工載來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做的素食餐盒,為工作人員及媒體記者提供早餐。

感同身受的痛

「我坐六車三十號,位置在中間,一上車就先睡覺,然後起來上廁所,回座後拿出《靜思法髓妙蓮華》的小冊子看,然後感覺車子頓了一下,接著好多人尖叫……」家住新北市的林邱秀絨,是七名因這次事故而受傷的慈濟人之一;談起事發當下,高齡八十三歲、已當曾祖母的她,語氣平和無餘悸。

林邱秀絨此行計畫到靜思精舍當香積志工,沒想到無常就在抵達花蓮前降臨!她所在的第六車廂一片狼藉,更糟的是電力一斷,照明及空調也失去了。數十人擠在又暗又悶的車廂裏,哭號聲此起彼落,讓林邱秀絨感到呼吸困難,所幸一位勇敢的男士,冒著被碎玻璃割傷的危險,奮力擊破兩扇車窗,緊迫的狀況稍微紓解。

接著救難隊抵達,用破壞器具打通逃生路線,引導乘客們從半開的車門逃生。由於列車卡在隧道裏,外頭沒有月臺銜接,車門到地面的高低落差極大,救難人員於是找來一個大行李箱充當臨時踏階。林邱秀絨步步為營,在救難隊的攙扶下慢慢踩到地面,跟著隊伍走向隧道出口。

「一開始以為沒事,可是送醫後才感覺到右下肋骨怎麼那麼痛?」再轉送到花蓮慈濟醫院做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一根肋骨裂了,接受中西醫合療,休養了一週。

大難不死的林邱秀絨,把總統、新北市政府、臺鐵、獅子會、慈濟等單位致贈的慰問金全數呈給上人捐出,並發願做更多好事。「若這身臭皮囊許可,我會更認真做。我八十多歲了,沒辦法做粗重的工作,但做香積,洗洗刷刷切菜,我還有自信可以做!」

生死一瞬的經驗說來雲淡風輕,卻讓人生起戒慎之情;而陪伴罹難者家屬的志工,也在同悲共苦之中,學到珍惜所有,善護心念。

「當我看到滿載家屬的六臺遊覽車到達事故現場招魂,我的心裏非常糾結,他們齊聲哭喊家人名字的時候,我整個心都被撕裂了,真的好心痛!」志工鐘素真去年才遭逢雙親離世之痛,此次再度陷入悲傷氛圍。調整情緒之後,她含淚道出了痛徹心扉的領悟:「人一定要在來不及的時候,才說我有多愛你嗎?才要說我後悔了嗎?」

「看到他們肯吃一點,好安慰喔。」已有四十餘年慈善訪視資歷的林慧美,勸請極度悲傷食不下嚥的往生者家屬努力加餐飯,但沒想到自己在助人的過程中也「受傷」了。

「招魂回來後,那天晚上睡不著,我一直想『人生好苦喔』。但第二天看到上人開示,想到上人也是很辛苦,就提起勇氣再去殯儀館。」睡眠不足、精神不佳,林慧美還是前去陪伴家屬。儘管胃口不好,她還是勉強自己吃完精舍師父們做的飯盒,把助人的能量補足,「真的好好吃,吃下去精神都來了,感恩常住師父,好感動喔!」

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及志工集結在事故現場上方的大清水遊憩區,準備陪伴前來招魂的罹難者家屬。

共伴走出創傷

在應對死傷慘重的大災害時,不論第一線的專業救難人員,還是二線支援的民間志工,都可能因為直接面對死亡、痛苦產生心靈創傷,即使是助人經驗豐富的慈濟人也不例外。在與上人座談的過程中,不少投入事故關懷的志工,說著說著就情緒崩潰、潸然淚下。

因為體會到心理衛生對災害應變的重要性,花蓮慈濟醫院特別派遣身心科醫師,會同中醫師到花蓮市立殯儀館設點,用諮商、針灸、拔罐等多元療法,幫助罹難者家屬、慈濟志工和工作人員紓解壓力。

「災難創傷除了當下的衝擊以外,它也可能會延續蠻長的時間,而且除了直接受到衝擊的人以外,他身旁的親友,甚至工作人員、救難人員,都可能經歷到類似創傷的經驗。」在花蓮殯儀館「擺攤」的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李卓,提醒所有慈濟志工,務必要顧好自己身心,好好休息才能照顧更多的人。

除了心理衛生方面,太魯閣號事故也促使慈濟在災害防救的教育訓練方面更加快腳步,特別是在這意外中,有慈濟志工倖免於難,卻因沒學過心肺復甦術、傷患包紮急救等技能,無法對受傷的人伸援,因而感到自責、遺憾。

災防組組長呂學正說:「慈濟的防災士訓練,都會教基本急救技能,如果志工有受過訓,就有方法、有勇氣去做救人的事。我們也會教他在服務受災者家屬時,知道如何去保護他們避免二度傷害。」

面對令人震驚心痛的無常,慈濟「如常」應對,在這件令全臺灣永難忘懷的重大事故中,慈濟四大志業的醫護、師生、職志工乃至靜思精舍常住師父,都投入了災難應變與愛的接力。從事發至今一個月,急難階段的後勤支援、緊急醫療與膚慰已告一段落,對罹難者家屬的關懷仍在進行中。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代表證嚴上人,以及全體慈濟志工,對受苦的人們許下承諾:「後續的身心治療和撫平傷痛還有一段漫長的路,慈濟會陪著大家走過。」

慈濟人一對一陪伴罹難者家屬回到事故現場招魂,在最艱鉅的時刻伴行一段路。

附錄

社工員奔向急難關懷第一線

撰文/陳麗安

面對重大創傷事件,從生活中的微小細節提供幫助,無聲勝有聲陪伴在旁,就是最好的安慰。

面對如此重大的災害事件,受害者及家屬隨即面臨許多即時性和實際性的問題,包含就醫過程的食衣住行等生活需求、或者把罹難親人帶回家等後續事宜。任職於慈濟基金會,擁有二十五年經驗的社工師陳珮甄回憶,事故發生後即著手慰問金發放事務,緊接著又趕往花蓮慈濟醫院關懷。陸續有家屬抵達殯儀館,「當晚殯儀館需要志工守夜值班,所以又前往支援,持續值班到隔天清晨四點。」

陳珮甄就這麼支援了五天,期間最不忍的就是要家屬從一張張罹難者遺體照片指認出親友;有的家屬無法接受事實,有人憤怒尋不到親人,有人堅持要等DNA鑑定。家屬心慌悲慟,大受打擊,也有人在指認過程身體不適而送醫。

「政府的社會救助科人員到慈濟服務處詢問志工能否陪伴就醫,我們除了安排交通,也一併聯繫花蓮慈濟醫院的社服室,盡可能讓家屬在這過程中不要再產生額外的擔憂與煩惱,好比就醫費用或有無攜帶健保卡等瑣碎細節。」陳珮甄說,面對這樣重大創傷事件,不論社工或志工,有時「無聲勝有聲」,適時提供貼心的幫助,靜靜的陪伴在一旁就是最好的安慰。

慈濟社工與志工在殯儀館擔任的角色,陳珮甄說明,主要是視情況照顧家屬的情緒與需求,並盡心串連找尋相關資源。此外,也支持現場不同單位工作人員,不單設置飲食茶水,像遺體修復師「76行者」團隊成員,由全臺各地緊急趕到花蓮投入工作,天氣轉變之間衣物不夠,志工便提供毛毯圍巾保暖。

「在現場,我們就是盡力而為,能幫忙就幫忙!」陳珮甄說道。

慈善和醫療攜手

事故中,傷患兩百餘人送醫,花蓮慈濟醫院第一時間就收治五十八人;由於復原狀況從短、中、長期都有,除了縣府結合在地資源轉介免費住宿地點,慈濟也提供宿舍讓家屬就近照顧。

慈濟基金會社工師蔡惟欣說明,每天與傷患互動時,遇到的需求都不同,由於多數傷患是外地人,家屬趕來照顧,有些人訂不到車票返程,會協助訂票;傷患心繫遺失的隨身行李或手機,就聯絡相關單位尋找。「有傷患在意外過程中眼鏡損壞,我們立即請經營眼鏡行的志工來協助配送新眼鏡,讓傷患獲得安全感。」

蔡惟欣分享,慈濟醫院和慈濟基金會的社工人員合作,照顧傷患與家屬的生活層面;特別是慈濟基金會的社工人員持續與家屬互動,深度了解出院之後是否需要與社區的慈濟志工連結,在他們返家療養時能延續這分關心,給予適時援助。

「有些傷患後續需要復健,延伸出的可能是經濟或生活的困難,我們尊重並適時地詢問對方的意願。若有需求,我們就會搭起這條線,讓對方在醫院獲得安身外,回家鄉也能安心。」蔡惟欣說。

有位將出院回桃園的傷患,得知志工會繼續關懷後,十分開心。傷患的外甥向蔡惟欣分享,舅舅本來想著,出院後沒有人關心了,所以心情有些落寞,現在很期待回家療傷,也等待志工來訪!

「我們的關心,就是從生活中的微小細節提供幫助,互動過程若發現需求,未來也結合醫療與慈善,甚至列入慈濟關懷戶長期陪伴。」蔡惟欣分享,大家共同合作,「慈濟不會漏掉任何一個需要幫忙的人!」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