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18《農二月‧初五至初六》
【靜思小語】身心全然投入利益眾生,為年輕一輩作典範;深深銘刻善的記憶,此生為來生努力。
醫病之間善因緣
三月十七日,花蓮慈濟醫院醫護團隊報告醫院三十五周年紀念書出版進度,以及玉里、關山慈濟醫院周年慶關懷行分享;外科加護病房副護理長蘇筱雅分享其慈濟因緣。筱雅在花蓮慈中畢業時獲得師公上人獎,她謹記與上人的約定,在慈大護理系畢業以後,就在花蓮慈院服務。上人欣言:「孩子長大了,而且履行小時候與我的約定,現在他們很有成就,也讓我看見希望,很歡喜、很感恩!你的心志很堅定,這是很不容易的,要再接再厲,把生命用在對的方向,不斷地發揮良能,提升生命價值。」
上人談到慈濟與玉里、關山有很特殊的因緣,會在這兩個鄉間小鎮承擔醫療,是因應當地居民的需要,而且秉持「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原則而做。很感恩這十多年來,兩院團隊都做到了,多位資深主管同仁都很願意守護偏鄉,再加上花蓮慈院的支援與關心,讓兩院有所依靠。
上人提及中醫看診有望、聞、問、切的步驟,從而全面了解病患的身體狀況。當面互動與接觸,還有耐心的診斷與解說,會讓病患產生信賴感。閩南語一句話說「醫生緣,主人福」,其實講究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緣,醫病之間有善因緣,讓病患一看到醫師,病就好了三分,因為病患信任醫師,平伏了惶恐不安的心情。師父做慈濟以來,就是靠著和大眾的善因緣,以及誠懇的信心,領眾同行菩薩道。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同理,「醫師所緣,病苦眾生」。人生之苦以病苦為最,因為並非有錢、有權、有勢就能避免病痛纏身,生病仍是苦。慈濟醫療所鋪展的「醫之道」,是平等救治傷病,為病苦眾生拔除苦難。上人感恩各所慈院在院長、主管們的帶領下,具有慈悲喜捨、合和互協的人文精神,用真誠的愛發揮醫療良能,維護慈濟醫療的精神方向,也保護師父的心願。如果凡事都用金錢衡量價值,人生只追求利益,其實錢賺得再多,在個人生活中運用的總是有限;取於人間要用於人間,善用時間做有益人間的事,這一趟人生才沒有白來。
菩薩道無限寬廣
十八日,聆聽美國北加州慈濟人與宗教處同仁進行視訊會議後,上人開示:「人生何價?最重要的就是身體健康能做事,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比心理健康更重要的,就是把握時間,運用健康的身體投入人間,去利益人間,這是我們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
「你我同在慈濟,有共同的精神力量,不會為私己的利益而計較,沒有是非紛爭,所談的都是如何幫助世間苦難,彼此鼓勵,這就是我們的生命價值,而且是最接近佛陀的那一念真誠之心,在世間推行善與愛。」
佛陀在《地藏經》談到天堂的享樂,也談到地獄的苦難,其實天堂與地獄的景象,在人間都可以看得見。生在天堂難以修行,因為過得太快樂了,反而執迷於享樂,不想探討真理;生在地獄也難修行,因為不斷地承受業報,沒有時間聞法求道;唯有苦樂參半的人間,可以見苦知福,聞法修道。可嘆世間有許多耽溺於享樂的人,即使道理擺在眼前,也沒有心去思考,不斷造作惡業。所以人間受到很嚴重的破壞,災禍臨頭了,人的覺性卻還沒有抬頭,令人擔憂!
上人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眾生共業的業報現前,非人力可阻擋,只有一帖靈方妙藥,就是齋戒茹素、虔誠懺悔。雖然知道人們口欲難戒,說了也沒有太大的效用,但還是要盡心盡力,不斷地呼籲,教大家以素食表達虔誠,懺悔過去無明迷茫,放任貪欲而造業;抱著慚愧的心,感恩天地萬物供應生活,善用資源利益天地人間。
眾生愚癡,耽溺享樂而不斷造業,種種苦報都是自作自受。所以佛陀是用悲憫心看待世間眾生,覺悟成道以後走入人群中說法度眾生;用種種方法,要將人人從迷途引導回正道。如今既有因緣學佛,就要知道佛陀的苦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陀給予我們一條道路,這條道路就是利益眾生的菩薩大道。『守志』是為自己,接受佛陀的教義,要堅定道心;『守志』就要『奉道』,也就是身體力行佛陀所說法。『守志奉道,其道甚大』,若能堅定道心,精進行道,這條道路會無限寬廣。」
上人勉勵資深慈濟人,要將志業傳給下一代,讓年輕人接棒淨化人心,否則未來的世間,人心愈混亂,社會愈不能平安,地球環境被破壞得更嚴重;這一代人往生以後,「再來」的人間環境會更惡劣。所以現在就要為未來而努力,為年輕一輩作典範,用心傳承與陪伴,「說我所做、做我所說」,自修身心同時教化人間,自利利他、自度度人,這才是圓滿的覺道,也就是菩薩大道。
「我們守好現在、教育未來,不只是教育下一代,而是為我們自己的來生而做教育,不斷薰陶善的意識,修除煩惱習氣,讓八識田中的這一粒種子很清淨,將來不受業力牽纏,毫無牽掛地乘著因緣而去,再來時就能帶著一顆清淨的種子成長,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度父母、長輩,影響身邊的人同行善道。」
上人與眾共勉把握有限的人生時間,守志奉道,不讓五根的意識隨境散亂;要專注聞法入心,讓身心全然投入行善助人的境界,深深銘刻善的記憶,否則凡夫的煩惱無明一動,貪婪心起,就忘失了真我。「法譬如水」,一定要常常聞法,不斷地用法水來滋潤心地、增長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