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吧,沒有關係

悲傷其實是愛的延伸,面對親人「離開」,難過是「正常」;不急著要對方放下悲傷,而是聽見他們的需要,溫柔的接納,無聲的陪伴。

「可能是我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太魯閣號事故中,爸爸在秒間失去了寶貝女兒和孫女,此刻身心俱疲、心力交瘁,可是卻還有許多媒體不斷追問他的心情與感受。聽著那位爸爸的哭泣聲,我能想像他的悲痛從心裏的傷口流出,撕心裂肺撒落一地。

最親的家人突然不告而別,腦袋其實是一片空白,不知道該做什麼。我想起媽媽往生時,醫師宣告呼吸停止,我望著病房的窗外,天空依舊湛藍,小鳥依舊飛翔,這世界依然運轉,我卻失去了我最愛的媽媽,感覺內心那一塊跟媽媽有關的種種被切割了,都隨著媽媽離開而不見了。

陸續來了很多親友關心,「節哀順變、不要哭、不然媽媽走得不安心。」大家一直勸告我不可以哭,我很害怕媽媽會走得不安心,所以眼淚一直往心裏吞。在喪禮時,親友們好心安慰:「要堅強!請保重!」「你不要哭,這是因緣果報,你媽媽就是上輩子的業力,所以這輩子很短命。」當下我緊握拳頭,不斷捏自己的手,直到瘀青,心裏的聲音更強烈:「我的媽媽輪不到你們來評論,還有不要一直和我說要如何做。」

這時候,我中學的一位老師走過來,抱著處於緊繃狀態的我,我的淚水像決了堤的洪水似的,從眼眶傾洩出來。老師拍拍我的頭說:「孩子,哭吧,沒關係。」我哭了好久,直到送媽媽最後一程的時候,我心裏告訴媽媽:「我哭是因為我愛媽媽,我知道媽媽有自己的路要走,而我會祝福媽媽,也會帶著媽媽給我的愛,繼續好好生活。」

後來因為工作關係,我陪伴很多失去親人的個案,我發現原來我和他們有一樣的感受,我們都知道前來關心者的好意,但有時候真正想要的是給我們一個空間去哀傷、去疏導情緒。過來關心的人,眼看家屬陷入悲傷而幫不上忙,情緒比家屬還焦慮。「關心」就會變成「說教」,當我們一直想要去改變對方的感受時,我們就不是在「陪伴」了。

我們最常對失親家屬說的就是「節哀」、「請多保重」、「好好照顧自己」、「不要哭」,這樣說大家都覺得很「正常」,但是會讓家屬更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失去的那一塊悲傷。

悲傷其實是愛的延伸,面對親人「離開」,悲傷難過是「正常」。因為這個「離開」,是你無論怎樣呼喚他,他也無法再給任何的回應,這種感覺會讓人很絕望,因為你跟他所有的一切,從此就結束了……如此重大的傷痛,此時他們最需要的只有「真誠無聲」的陪伴、被溫柔的接納。無聲的陪伴,如輕拍他們的背或肩膀、握著他們的手、接住要暈厥的他們,都比說話有溫度和有效。

每個人都有修復的韌性,傷痕是可以修復的。陪伴是聽見對方的需要,而非完成自己的想要,不要急著要對方放下悲傷,我們都可以在膚慰他人的傷痕時,成為別人需要的那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