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動心靈的那句話

Q&A

問:從助人者變成受助者、依賴者,如何不讓生病變成心病?

答:有些人誤以為,從證嚴上人開示摘錄結集成的靜思語,是慈濟用來「傳教」的方式,但靜思語代表的其實是「靜心思考後說出來的話語」,沒有艱深的宗教語彙,反而有許多貼近生活與充滿智慧的句子,就像「講話要溫和輕柔,態度要謙誠親切,才能使人感到溫馨而和樂。」或「人生最大的成就,是從失敗中站立起來。」都是靜思語。

我第一次接觸靜思語,是二十五年前一場教師茶會上,有位老師分享用「靜思語」經營班級後,學生與家長都產生正向的改變,當時我很懷疑,心想:「有那麼神奇?」隨後在課堂上嘗試,我請學生們從「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腳走好路」這一句靜思語當中,挑一句身體力行。

隔天的分享,雖然都是日常中的小事,像有位學生說:「思考很久不知道什麼算『口說好話』,但我發現妹妹的頭髮很漂亮,就對妹妹說:『今天頭髮梳得很美喔!』」孩子們經由靜思語,無形中學會欣賞他人優點,這樣的結果讓我決定將靜思語教學帶入班級,並期待孩子從中有更多的成長。

我會在開學時發一份問卷,讓家長了解「什麼是靜思語」以及「靜思語教學」的用意。少數家長曾因信仰不同,起初抱持質疑的態度,但當他們逐漸了解這些好話很貼近生活,且能引導孩子正向思考後,便願意和我一起挖掘孩子的優點。

斗六市溝壩國小附幼靜思語品德教育活動。(攝影/張國徽)

靜思語涵蓋了環保、行孝、禮節等多元的主題,它扮演的角色在於啟發人們的善念,而分享給學生的靜思語,我也希望能引導他們培養正向的思考和行為。像是藉由「不要把能行動的身體,用在吃喝玩樂、耽戀物欲。」這句靜思語,孩子分享自己練琴一小時、運動三十分鐘或幫家人提東西上樓,無形中就會將時間分配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我也是在接觸了靜思語之後,才改掉不經意的壞習慣。以往求好心切,兒子一犯錯就罵,我是他眼中的「虎媽」,先生更曾問我:「我們家孩子並不壞,為什麼要大聲罵孩子?」類似的事情不斷發生,我也時常因此生悶氣,導致家庭氣氛不融洽。

「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這句靜思語,讓我開始反思並改變態度,不再一味地要求孩子考高分,並注意稱讚多於責備,孩子只要平安、健康就足夠了。

這樣的轉變,孩子也都有發現,漸漸地家庭氣氛好轉;我也恍然大悟,接觸靜思語,真正受益的其實是自己,我們內化了,才能帶著孩子及學生一起成長。

靜思語不是在傳教,許多語句都是源自現實人生的啟發,一般大眾若有疑問,其實志工們都很樂意說明,也期盼人人能夠了解靜思語的美好。

《靜思語》關鍵數字

1989年首次出版
銷售逾800萬冊、發行23種語文
(統計至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