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日 有品德,有所得

3.19《農二月‧初七》

【靜思小語】長久培養自己的德行,才能得到尊重與信任。

信與願,有法度

加拿大慈濟人三月十五日至十九日回精舍短期精進,向上人分享心得。上人感恩慈濟人都很聽話,只要師父一聲呼籲,大家就去實行,只求眾生離苦得樂。「你們都要師父說法,其實無法可說,師父最重要的是教你們如何做人,做得讓人相信;教你們如何入人群,去利益眾生。你們要反省,這二項有做到嗎?有,就是用了法,有法度;可以實際做到的,能夠利益眾生,就是宗教信仰的價值。」

「我們有共同的精神方向,每一個人合心的力量就會很大,其他團體也會很尊重我們。要讓人尊重,要先讓人有信;既然人家對我們有信,我們就不要離開我們的願。我們的信與願,沒有私己的利益,而是應眾生所需去付出。大家若都有這分心,會合起來發揮大愛,為眾生而付出無所求,就是如法,行在法中;如果付出還有所求,那就不如法了。所以我很感恩慈濟人用心、用法度,用我們的法引導人。」

「所說的用法度人,不是教別人一定要來信佛教,而是要引導人和我們走在同一個正確的方向,對人間有利益。無論是天主教、基督教等等,世間正信宗教的法,都是要引導人走正確的方向,讓人們可以脫離苦難─缺物資,我們會合大家的力量給予物資;有人心中煩惱難解,我們真誠地陪伴,讓他們對我們起信心,願意聽我們的話,讓我們用法度,轉變心靈缺愛、缺法的貧窮,讓他們轉貧為富。」

上人感嘆許多人都是「有一缺九」,貪欲無窮,永不滿足,所以在塵世中汲汲營營、勞勞碌碌,佛教說「塵勞」,就是形容煩惱無明如塵埃,隨著時間愈積愈多,愈難清除。總之,人生在世,要清楚了解生命的價值;確定此生走在對的方向、做對的事,要先感恩自己的生命,成就自己有清淨的意識,得以累積善因、善種子。

「凡事都不要執著,但是唯有一事不能漏失,要照顧好心靈種子,維持純淨的基因,不會被欲念污染。要自我訓練,讓欲望淡一些、更淡一些。我此生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還有一項長處就是堪忍,即使身處無明雜亂的世間,心境也有辦法很自在,專注去做我想要做的事情。也因為我有一群好弟子跟著師父做事,我如果沒有辦法定下心來,會對這群弟子有虧欠。所以我常說,我很有福,所遇到的都是好人,來成就我的道心,所以我應該要感恩你們。」

上人勉勵大家,既有因緣到加拿大生活,還能走同一條慈濟道路,在當地守護靜思法脈、開啟慈濟宗門,讓師父很安心也很歡喜,希望大家要很珍惜這分因緣,合和互協,表達出佛教徒的智慧,用智慧造福人群,讓大家知道佛教是智慧的信仰,也願意選擇行走這條超越解脫的福慧大道。

誠與德,影響力

聆聽慈濟五十五周年工作團隊報告與請示後,上人對大家說,有誠意、有德行,自然能夠得到大眾的信任,願意響應慈濟的呼籲,投入去做有益人間的好事,或是發心捐款護持。

「師父開始做慈善時,許多人很發心、很熱心地響應;不久之後決定要蓋醫院,大家都對師父有一分情,『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同身受,再困難也支持響應。能夠如此,是因為一個『誠』字,我一向很誠懇,從來不會要求弟子一定要付出多少,我總是做我該做、說我該說,而且說我所做、做我所說。」

上人說,「德者,得也」,這五十多年來,樹立起自己的德行,故能得人心,得到人人的尊重與信任。無論去到何處,大多只是坐下來對大家講話而已,沒有特別做什麼事,卻有辦法在創立慈濟以後的四十年間,完成四大志業,這確實很不簡單。要蓋醫院時,到臺北對大家說,慈濟要在花蓮蓋醫院;慈濟人很有熱忱,就非常用心地向大眾勸募,匯集點點滴滴的愛心力量而成就。

「所以我常常對你們說,要珍惜、要感恩資深菩薩;對於自己,則要培養『誠』,如果只是一直辦活動,就要教人捐錢,這樣深度不夠。『誠』就是自身的深度,要有誠意,照顧好慈濟的誠正信實。」上人說,要得人信任、尊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而是長久的時間言行一致,讓人不斷地感受到我們的誠懇與用心。就像一片土地長久乾旱,需要雨水點點滴滴潤溼,而且點滴不斷,讓水分漸漸滲入土壤中;不能一下子將一杯水倒下去,即使水量很大,也會很快漏失,地面很快就乾了。

「真誠的心就如一滴清水,我們慢慢將清水滴入人心,就會有所感受。總之,我們不要做得很膚淺,活動一下就過去,水漏掉了,沒有潤澤人心;寧可一滴一滴長久持續。我很期待慈濟永恆都是這樣,人人講究自己的德行,講究自己的誠實,保持慈濟很真、很誠、很實在,值得人家信任。無論是法脈或宗門,不管是出家或在家,都要具有法脈宗門精神,讓人感受得到並且受影響。」

「過去是慈濟委員很了解師父,對師父很信服、敬服,所以他們心心念念要幫助師父做慈濟事。此時,四大志業都完成了,但是天下人心還沒有淨化。我一直感覺到很遺憾,時間不會再留給我,也沒有第二個『釋證嚴』,什麼人可以知道我的心?什麼人可以像師父這樣去做?期待大家要更細心、更用心,把握因緣,有事趕快來問師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