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苦難不同 濟助彈性應變

Q&A

問:現代社會福利資源多元,慈濟的慈善關懷特別在哪裏?

答:相較於多數民間非營利組織或慈善團體,關懷對象多為「特定條件者」;慈濟慈善最大的特色,是由志工組成訪視團隊,關懷處於「弱勢處境」的不特定條件個案。

當志工走進一戶個案家庭時,不只關懷被提報的對象,他的家裏有多少人?每個人的需求為何?可以如何幫忙?訪視小組會對「整個家庭」進行評估,並提供教育、醫療、急難救助等適當的幫助。至少每月訪視複查一次,關懷的時間,可能是短短幾週也可能延續數年。

不論是獨居長輩、單親、受暴婦女或因病而貧的家庭,志工在實際訪視後判斷「需要關懷或陪伴」,便會即刻展開協助,以「全人、全家、全程」的方式全面關注,這也是慈濟慈善的特色。最終目的,是期盼個案家庭能度過困境並自立。

個案家庭中,常見因經濟不許可而中斷學業的孩子,慈濟因此成立「新芽獎學金」,以孝悌、特殊表現、全勤等獎項鼓勵孩子,比起單純要求成績優異,更期盼孩子能藉此獲得認同;志工也會鼓勵孩子不要放棄學習,未來才有機會脫離「弱勢」的惡性循環。對整個社會而言,慈善結合教育,還能降低可能衍生的社會問題與成本。

從小跟在母親身邊、看她做慈濟,我對幫助別人的工作有很大的興趣,大學從相關科系畢業後,陸續待過社會局及慈善團體。十七年前我回到精舍當志工,發現慈善工作真的需要更多人投入,便從志工轉成職工留到現在。

彰化慈濟志工訪視照顧戶。(攝影/黃筱哲)

在一九九二年,慈濟基金會聘用第一位有專業學歷的社工人員之前,慈濟的慈善行動都由志工與靜思精舍常住法師進行。隨著幫助的對象增多、個案的複雜度不同,志工不僅要在前端關懷與陪伴,背後持續的追蹤與記錄等行政工作也日漸繁多,專業社工人員才開始加入並輔助志工。

慈濟志工遍布在臺灣各社區,若將每一位志工連結起來,就像形成一張非正式的「安全網」,愈多慈濟人在社區裏,這張網就愈緊密安全。相較於政府推動的社會安全網以連結公私立正式部門服務的通報平臺為主,當社區中有人發生困難,不論福利身分或條件尚不俱足,都可以更快、就近在慈濟人組成的「網」上,獲得幫助與支持,以補政府資源未到位前的援助行動。

如今,人們的弱勢不再單純是「經濟」因素,愈來愈多人有人際適應等身心問題,相關守護日益重要;這也是志工付出更多心力的部分。在臺灣,定期陪伴的「居家關懷」個案,反而還高過有經濟補助的長期濟助戶。

五十五年來,「慈善助人、濟弱扶貧」是慈濟始終不變的核心理念。無論是否具有專業背景,志工們更重視「是否幫助到需要的人」;也多虧這群無私奉獻的志工,慈濟慈善因而預防了更多家庭陷入更苦的困境。

臺灣慈善關鍵數字

2020年弱勢家庭關懷
長期濟助111,536戶次
居家關懷152,077戶次

慈善個案提報專線:
0800-787-080(0800-親幫親鄰幫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