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至十六日 張開眼就是新生

10.15~16《農九月‧二十至二十一》

【靜思小語】生死是必然,最重要的是把握當下;每天醒來就要感恩,再善用新的一天做好事。

生生世世相續好因緣

十月十五日,上人安慰一位因癌症多次接受手術治療的海外慈濟人:「既來之則安之,先把心安下來,身體交給醫師診治。自從病症發現已有十年,你把自己照顧得很好,醫師也很盡心力,所以說要先用感恩心安住自己的心,安心來面對,配合醫師的治療。」

「師父天天都在談生死,不要忌諱談死,因為生死是必然的人生過程,我天天都在做準備,不知哪一天我就會輕無飄渺而去。其實人們每天都要小死一番,晚上睡著了,就不知道身外事了,長眠與小死是同樣的道理,也是同樣的感覺,睡著了,輕安飄渺,靈魂脫體,就像做了一場夢,就是這麼簡單。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在該做什麼,就把握當下做好;把身體照顧好,並且建立信心,平安過一天,隔天早上醒來就要感恩,再把握新的一天多做一些好事,增加自己的福報與慧命。」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師父哪裏都沒有去過,說要見識天下,談何容易啊!我天天都坐在這裏,聽著、看著大家的報告與分享,而且我常說要『用眼睛聽、用耳朵看』,就是把人間事相用心收納在我的心裏,意識要保持著很明朗;只要心無煩惱、無明,就會保持得很平靜。『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即使此生壽命長,但是心念偏差,活得愈久,不好的事做得愈多,累積的惡業也愈多;我們心存善念,就會隨著時間累積福報,若能下功夫去除無明,也能隨著時間增長智慧。」

「只要我們善念長存於心,灌輸到自己的八識田中,不論人生是長是短,最後輕無飄渺,隨著好因緣而去,眼睛再睜開的時候,就是新生,而且有好因緣,菩薩道會走得更長遠。」

不要輕視滴水粒米

十月十六日,臺北、新竹、宜蘭、花蓮、臺東、高雄培訓委員慈誠尋根並於花蓮靜思堂舉行圓緣典禮,即將受證的師兄師姊分享投入慈濟的因緣,以及見習培訓的心得感想,並真誠發願。

上人談到慈濟剛起步時,邀約大眾「日存五毛錢」,用不影響生活的方式行善造福,這也是招募人間菩薩的方法,一點一滴凝聚力量,從少數人漸漸帶動許多人投入志業,一步一腳印走出當地的志業大道。

上人舉述緬甸慈濟人援助貧窮農村,分享「竹筒歲月」故事與行善方法,帶動出烏善丁師兄等精進的本土志工,邀約家家戶戶「日存一把米」,已經有二百多個村莊響應。烏善丁師兄所生活的瑞那滾村,原本家家戶戶皆窮困,許多農人總是借貸買穀種,長期處於負債狀態;他們的住屋破舊,且村內缺乏基礎建設,甚至只有一條田埂路可以通往村外。幾年前水患之後,因慈濟發放稻種,生活逐漸改善,他們遂將慈濟發放的稻種稱為「福種」,並積極響應存「米撲滿」行善,且在慈濟人的協助與帶動下,合眾人的力量,鋪出一條安全平坦的聯外道路。

「昨天聽緬甸慈濟人分享,從簡報中看到村民的生活改善了,有能力蓋起堅固的房屋。瑞那滾村有慈濟共修處,平時開職訓班還有課輔班,讓輟學的孩子可以繼續升學;多年來,村民們從貧窮無助,翻轉到有田可耕,也有人做小生意,孩子可以上小學、中學,現在讀高中,還立志要上大學,能發願、立志,他們就會有希望了!我聽得很開心,也覺得很放心,這都是歲月累積。」

上人經常在對眾開示時提起緬甸農家日存一把米的善行,此事已經成為全球慈濟人「濟貧教富」的典範。到現在響應米撲滿的緬甸家庭已有八萬多戶次,累積的米糧幫助近四千戶次貧困、孤老家庭,由此可見「一把米」有大力量。「這就是慈濟精神!還記得籌建花蓮慈院之初,有日本企業家表示想要捐助二億美金,我婉拒了,因為我所希望的是臺灣民眾都來響應,即使只有五元、十元,都代表一分愛心;假如我接受了這二億美金,固然慈濟醫院可以順利建設完成,但是社會大眾就沒有參與的因緣,也就沒有接引人間菩薩的因緣了。」

上人表示慈濟志業就是滴水成河、粒米成籮的真實見證,所以不要輕視滴水、粒米,不要小看慈濟起步時的五毛錢,這是慈濟志業的根本,而全球慈濟人都要效法、運用「竹筒歲月」的方法,帶動大眾行善造福,大家在慈濟發源地臺灣,更要做出典範。「期待臺灣慈濟人成為全球典範,將慈濟精神從臺灣弘揚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