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尼泊爾藍毗尼 開道鋪路回饋佛陀故鄉

佛陀教導佛弟子覺悟之道,
兩千五百年後,全球慈濟人回饋佛陀故鄉,
星馬志工一再來回奔波尼泊爾藍毗尼,
設法走出慈善、醫療、教育之路,
帶動民眾一起成為「人間菩薩」。

佛陀教導佛弟子覺悟之道,兩千五百年後,全球慈濟人回饋佛陀故鄉,星馬志工一再來回奔波尼泊爾藍毗尼,設法走出慈善、醫療、教育之路,帶動民眾一起成為「人間菩薩」。

佛教四大聖地中,唯獨藍毗尼位在尼泊爾境內,來自各國佛教徒捐獻所建的佛寺、佛塔遍布古蹟園區;園區外圍的市鎮依舊貧窮落後,食物、醫藥以及教育資源極度缺乏,偏遠的角落甚至還有簡陋的草屋。

「我蠻震撼的,如果根據佛陀時代對當時社會的描述,這裏兩千五百年以來幾乎都一樣!」今年八月中旬開始,長駐藍毗尼的新加坡慈濟志工邱建義感嘆地說。

慈濟志工九月訪視藍毗尼一戶世代以乞討為業的貧困人家。(攝影/邱建義)

「聽見」好人來了

二○一五年尼泊爾強震,慈濟投入災區的慈善、義診行動,並展開中、長期援助計畫;去年九月,慈濟於加德滿都特里布文大學(Tribhuvan University)教學醫院洗腎室的援建工程,在今年三月正式啟用;四月及七月,慈濟又分別為「天堂兒童之家」及「潘達兒童之家」提供資金及糧食,預計持續到十二月。

當時同樣是關懷重點的藍毗尼,儘管受災相對輕微,但長年貧困以及近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慈濟援助之路充滿困難與挑戰。

二○一六年,大林慈濟醫院與該國的健康照護基金會(HECAF)、馬來西亞慈濟洗腎中心簽署備忘錄;三方的交流,促成了星馬地區慈濟志工重返藍毗尼的契機。

之後當地國際佛教協會的麥特立法師,捐出協會在藍毗尼文化市的義診中心,交由健康照護基金會改建為洗腎中心,慈濟去年十一月協助協會興建新的義診中心,於今年十一月完工;為藍毗尼市政府援建十五床規模的健康中心,則在今年三月完工。

志工團隊在慈善關懷期間確診新冠肺炎,更感受到當地醫療的匱乏,「藍毗尼文化市內沒有醫院,只有八間診所或衛生所,要出藍毗尼到接近機場的地方才有醫院;確診後必須趕快到加德滿都,以免病況惡化時無法治療。」

花蓮本會宗教處同仁蕭靜湲表示,曾有志工在當地診所拍X光,結果顯示肺部都布滿白點,提心吊膽地在加德滿都大醫院重新檢查,結果正常,「這才知道是藍毗尼的機器太老舊!」蕭靜湲補充說。

志工團隊成員康復後,五月時重回當地展開慈善訪視。盲眼婦人夏拉達(Sharada Harijan)從小失明,與精神狀態略有異常的丈夫生下一雙兒女,由於夫妻倆缺乏謀生能力,年事已高的婆婆不時得外出乞討,勉強維生。邱建義有感而發地說:「這裏的人們貧窮但也很認命,連乞討都被當成是一種『職業』。」

夏拉達的大女兒雅妮卡今年滿六歲,卻因家境太過貧困而無法上學;三歲的小兒子阿曼出生後不久就發高燒、癲癇,無法正常走路和說話。志工將阿曼列為醫療援助個案,並且贈予一家人米糧、油、鹽、堅果等食物。

當慈濟人於六月十九日第二次造訪時,夏拉達「聽見」那群好人又來了,她請求志工幫助雅妮卡就學。在志工奔走下,兩天後,雅妮卡開始上學了,「我們也為阿曼提供治癲癇的藥物。」邱建義說明援助近況。

另一位個案畢祖的父親早逝,唯一的姊姊遠嫁印度,畢祖靠著鋪地磚賺辛苦錢,讓妻小過上當地人眼中的好日子。去年十二月的一場車禍,讓正值青壯年的他昏迷了近四個月,一家人的生計陷入困境。

「幸運的是,有個遠親願意幫他。可以做到這樣是很感人的!」邱建義十分敬佩那位願意「挺到底」的親人蘇仁達,每天騎摩托車跑二十公里的路程,載畢祖到佛教協會的義診中心做針灸治療,花光了自己的積蓄幫他買藥,甚至連地也賣了。所幸他們前往義診中心時遇到了慈濟志工,自此被列為照顧關懷的對象。

畢祖的預後情況讓志工感到樂觀,「他還年輕、孩子還小,他意志力很強,想把自己的傷醫好,我們幫忙他自立的成功機會很高!」邱建義表示,幫助長期臥床的畢祖復健,第一步是提供成人尿布,同時教導他重新鍛鍊、恢復控制排尿的能力。

在親友及慈濟人的鼓勵下,他逐步找回生活自理的能力。「現在他已經不用包尿布、可以走路了!蘇仁達也恢復做生意了。」邱建義歡喜地說。

藍毗尼悲心女子學校致力為女性提供教育機會,然而有些學生卻因為路途遙遠而失學。慈濟九月底贈送兩輛校車,志工將鑰匙交予校長善卡(右一)。(攝影/杜西)

女孩們安心上學去

藍毗尼文化市內許多學校校舍年久失修、設備老舊破敗。多方了解後,慈濟於今年七月初步選定以「悲心女子學校」作為重點援助對象。由於學生人數眾多,原本只有兩層樓的校舍必須增建,卻因經費不足被迫停工。

看著三樓牆面已立起,卻遲遲無法封頂,慈濟志工除了提供經費協助工程完工,還捐贈兩輛小巴士當校車。今年九月底,當校車開進校園,同學們興奮地坐在還未拆除塑膠包膜的車椅上,歡笑聲響徹整個校園。

對於必須長途步行或騎單車通勤的女學生,搭校車可以確保安全,「安全是家長們最大的擔憂,所以不太願意讓孩子來學校。」校長善卡解說道:「很開心有這兩輛校車,我們計畫增加招收藍毗尼周邊的學生,讓她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慈濟志工並且提供貧困學生獎助學金,接著推動學前教育及社區的職訓教育,「我們最近買了幾臺縫紉機,跟社區中心合作,為婦女提供職訓課程。」蕭靜湲說,二○二○年歲末,臺灣限制醫療級口罩輸出,麥特立法師請求慈濟支援一萬兩千個口罩供六千位學童應急,志工於是建議法師培訓在地婦女「以工代賑」,縫製布口罩。在各方護持挹注下,不僅支援了防疫所需,婦女們還學到了縫紉技術得以改善家計。

今年十月,慈濟開設縫紉培訓班,每梯次包括初級班和高級班,為期共六個月,原本預計招收十二位學員,後來有三十七人報名。「未來我們還會開辦適合村民就業的課程,如電腦班、水電維修班等。」志工吳南凱表示。

志工還有一項「菩薩招生」的重要任務,接引當地人認識慈濟、投入志工服務。對本地佛教徒來說,慈濟所展現的是另一種佛教徒的樣貌,「他們多半是辦法會,我們邀請民眾來參加活動,比如熱食發放。」邱建義表示,志工仍須積極了解當地的宗教信仰和風俗民情、收集資訊做為將來援助計畫的參考。

「未來要建大愛村、建學校。」蕭靜湲道出中、長期的援助方向,也以夏拉達為例說明教育的重要,有人告訴夏拉達最好住在屋外一陣子避免犯沖神明,她就帶著全家在外餐風露宿,「上人期待翻轉居民的生活,更要帶入『正法』。」蕭靜湲補充說。

藍毗尼的慈濟會所已於八月啟用,志工在尼泊爾推展四大志業的腳步也將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