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人在波蘭

二月開戰後,基輔郊區的Hostomel機場與社區已成斷垣殘壁。烏克蘭境內民眾在持續的戰火下生活,平安過冬成為共同的難題。

滯留在波蘭的烏克蘭難民,
平均每百人就有兩到三位曾獲得慈濟援助;
對於家鄉仍陷交戰區、家園破碎無法歸去的人們,
慈濟已展開中長期關懷。

滯留在波蘭的烏克蘭難民,平均每百人就有兩到三位曾獲得慈濟援助;對於家鄉仍陷交戰區、家園破碎無法歸去的人們,慈濟已展開中長期關懷。

俄烏戰爭牽動全球局勢,隨著時序接近歲末,鏖戰逾九個月的俄烏雙方,再次面臨嚴酷天候的考驗,歐俄、烏克蘭及波蘭所處的東歐大平原一旦入冬,將會被凜冽風雪無情地吞噬。

「我們一般是用電力或瓦斯取暖,也有人燒柴火。」現就讀慈濟大學的烏克蘭學生鄧都兵(Denys Dubin)表示,戰事爆發後,依賴電力或瓦斯供暖的人們,就面臨了極高的風險。「你不知道飛彈什麼時候會射過來?如果電力或供暖設施被炸毀,那麼當地的人就要受凍了。」

遊子的擔憂,在凜冬將至時益發沉重,特別是十月中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電力設施展開猛烈攻擊,摧毀多座發電廠,導致包含首都基輔在內的許多地區,都陷入限電或無電可用的困境。沒電、缺瓦斯,暖氣設施就無法供暖祛寒,加上基礎設施破壞、房舍毀損,人們就算有柴可燒,日子也相當難過。

急難物資,雪中送暖

為了平安度過這個冬季,求一處不被戰火威脅,有暖氣不會受凍的安身之所,烏克蘭難民人數再度回升。波蘭籍慈濟志工盧卡斯(Lukasz Baranowski)表示,入冬前估計會再有五十萬烏克蘭人,越界來到波蘭。

然而難民來到波蘭,一樣要面臨許多困難,戰爭重創了糧食及能源供應,刺激物價上漲,就連生活在承平狀態的波蘭百姓,也感受到生活壓力遽增,連帶拖累了整個社會支援難民的力道。

「能源短缺的問題影響到全歐洲,波蘭本地很多私人瓦斯公司就地起價,有的甚至漲到百分之五百!有人重啟爐灶燒柴火,但又擔心製造空污。」同為慈濟志工的妻子張淑兒,說到受戰爭影響而飽受能源危機、通貨膨脹之苦的各國現況,盧卡斯也不禁嘆道:「因為戰爭,波蘭及其他歐洲國家得不到足夠的天然氣,我們預期這個冬天會非常難熬,不只是烏克蘭難民,其他歐洲人也一樣。」

有感於烏克蘭境內無家可歸的民眾急需度冬物資,慈濟已送出毛毯、冬季被服等禦寒用品,經由國際航空聯盟(AIRLINK)免費空運送抵波蘭,再交由回國返鄉的難民帶進烏克蘭境內,送到需要的人手上。承擔物資入烏事務的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並說明,藥品部分則是與以色列國際人道救援組織合作,從位在摩爾多瓦及羅馬尼亞的倉儲物流中心送進烏克蘭境內,發揮救人助人的功能。

因應嚴冬送物資進烏克蘭之外,慈濟援助烏國難民的重點,持續投注在收容難民人數最多的波蘭。根據聯合國十一月上旬統計,波蘭境內登記在案的烏克蘭難民仍有一百四十多萬人;對於有家歸不得的難民來說,接下來必須面對的是,如何在波蘭站穩腳跟展開新生活?

慈濟與多個宗教、NGO組織攜手在波蘭援助難民,志工黃思賢感恩華沙慈幼會教堂神父,五、六月間以此為據點展開大型發放。

融入波蘭,下一步路

「緊急援助的階段已經在八月底結束,從八月底到今年年底,是過渡階段,接下來就是中長期的援助。」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執行長熊士民說明,截至十一月中旬,援助行動逾八萬人次受益,接下來援助烏克蘭難民的做法,會沿用約旦、土耳其慈濟援助敘利亞難民的模式,在有慈濟志工駐點的波蘭城市,如首都華沙、大城波茲南等地,與合作組織協力,為烏克蘭難民開設波蘭語文及職業訓練課程,幫助他們早日融入波蘭社會,謀職安身。

在這方面,慈濟與波蘭婦女基金會(Polish Women Can Foundation)的合作已見明顯成果,雙方攜手對難民展開以工代賑的援助,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就是幫助逃到波蘭的烏克蘭醫師,為難民同胞提供醫療服務,特別是家醫科和婦產科。

「人們像被連根拔起,放到一個全新的環境,要適應是非常辛苦的。」以工代賑的歐沙娜(Oksana)說。在慈濟的輔導下,若干熱心的烏克蘭婦女已接受志工培訓,具備訪視發放、個案關懷的良能,穿上慈濟志工背心,深入街巷關懷難民同胞,協助就學、就醫。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高薇琍說:「在華沙,慈濟與波蘭婦女基金會共同成立據點,志工展開家訪,將需要長期協助的家庭列入關懷戶,遇有法律、心理諮商、醫療等需求者,則轉給波蘭婦女基金會進一步協助。」

在波茲南,志工團隊持續家訪,得知有後送到波蘭的烏軍傷兵,也會把這些已成為殘障人士的弟兄,列為訪視關懷個案,致贈購物卡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傷兵都是透過不同管道輾轉出來的,有的人是在三到五月時就來到波蘭,烏克蘭志工家訪時發現他們,大家努力去協助。」曾慈慧表示,來到波蘭的烏克蘭難民,透過通訊軟體的群組連結,誰家有什麼困難?小孩子可去哪間學校讀書?誰家的爸爸被炸傷要送哪家醫院?同胞們相互聯繫找幫手、找資源。加入慈濟「以工代賑」志工行列的烏克蘭母姊們,也成為同胞們尋求幫助的窗口,發揮了自助助人的良能。

「簡單地說就是在地化,把援助難民的事務轉變成一國之內的會務。」熊士民期許:「希望在地的華人、在地的慈濟志工,能夠把波蘭的援助點變成慈濟在歐洲的新據點。」

因應烏克蘭難民群體老弱婦孺占大多數的現況,慈濟在波蘭的援助,著重在幫助婦女安身安生,以及學童的就學、心理輔導方面。而在臺灣本地,除了為烏克蘭募心募愛以外,也不遺餘力協助烏克蘭學生,讓他們在慈濟的高等院校中安心就學。

戰地學子,負笈花蓮

「同學們在我們這邊念書,也同時修烏克蘭的連線課程。他們來慈大,主要是為了生命安全,求一個安穩的,沒有砲彈攻擊的學習空間。」慈濟大學國際長蕭心怡說明,三月初慈大即表明歡迎烏克蘭難民學生,消息發布後,中研院國際事務處轉來近兩百份申請資料。

經過頻繁的線上面試後,慈濟大學招收了二十四位烏克蘭學生,並邀請六位烏克蘭學者到校。十一月初已有十位學位生及十三位進修華語的學子就讀,其餘將在農曆年後來臺。

說起烏克蘭同學的遭遇,蕭心怡相當心疼。曾有同學告訴她,為了避免俄軍發現火車車廂裏有人,載運難民的火車車窗,都貼上了不透光膠帶以防燈光外洩,一整車的人就在完全不知外頭狀況,提心吊膽的情況下逃出俄軍控制區。

「還有人住進臺灣的防疫旅館隔離期間,聽到飛機飛過的聲音就很害怕,上線問我:『是不是又戰爭了?』我趕緊告訴她,沒事,就只是軍機操練而已。」蕭心怡不捨地說。

經歷生死交關的逃難過程,目睹殘酷的交戰實況,多位烏克蘭學生有程度不一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慈大校方特別加強輔導,也敦請通曉英文、輔導經驗豐富的慈濟志工,擔任同學們的「慈誠爸爸」、「懿德媽媽」。

中文名為江秀英的Anna Mariia Chechina表示,慈大平靜的校園生活,正是逃離戰火的她,當下最需要的。而開學前有機會與同學們拜訪上人,親自聆聽開示之後,江秀英分享:「上人真的是一位擁有改變人生力量的傑出人物。他的善良和慷慨感動我,讓我忍不住流下眼淚……」

華沙發放現場,慈濟志工與烏克蘭志工共同唱著〈一家人〉手語歌曲;難民除了領到有形物資,更感受關懷與自助助人的力量。

以愛永續,自助助人

戰火持續,跨宗教、不分國籍的援助未曾中斷。慈濟當下為烏克蘭難民所做的,包含物資發放、語言及職業訓練、獎助學等措施,都不只為了撫平現在的戰爭傷痕,更是為和平再次降臨的未來做準備,在最艱難時刻播下善種子。

在發放物資、購物卡同時,志工不忘分享慈濟人傳承的「竹筒歲月」精神,讓接受幫助的難民們了解,手中那張購物卡,是臺灣與全球善心人士募集而成。

「慈濟有別於其他NGO組織,最震撼人心的是理念分享與竹筒歲月募款。」波蘭奧坡雷市實業家夫妻安德克與陳惠如,邀請慈濟共同舉行發放,陳惠如親見當地烏克蘭志工聽著一場場慈濟人分享募集小錢匯聚助人力量,到最後幾天搶著要拿竹筒讓鄉親投錢,說:「我們也想參與!」

「我原本不明白,難民不是來接受幫助的嗎?為什麼邀請他們投竹筒?但看到他們的笑容,能夠自救救人、紓解情緒的感動淚水,我明白了。」陳惠如說。

「滯留波蘭的烏克蘭難民,大概每一百個人就有兩、三個人拿到慈濟購物卡。」熊士民說明,援助的購物卡、物資,總有一天會用完,在受助民眾心中激發的愛與善,將是永續的力量,「希望愛心善種生根,接受過慈濟幫助的人,未來能幫助我們,在烏克蘭進一步地進行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