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日 從「學者」變「覺者」

10.19《農九月‧二十四》

【靜思小語】愈是鑽研,愈局限眼界和心胸;去除執著,宏觀天地萬物,也會見到自己善的本性。

慈濟歷史也是臺灣歷史

「聽到老師、教授們有心深入研究慈濟,我真的很感恩!雖然『為佛教,為眾生』是我畢生的志向,慈濟是我創立的,不過我一向不會要求志業體主管同仁一定要信仰佛教;設立慈濟學校,是要為社會培育人才,沒有宗教的分別,但是我內心很期待會有人探討慈濟。慈濟走過半世紀,為臺灣做多少事,這五十多年的慈濟歷史,也是臺灣歷史,臺灣遭遇多少次的大災大難,都有『藍天白雲』的身影快速湧現,救苦救難。為何能夠做到這樣,都值得深入探討。」

上人與教育志業體主管談話,表示慈濟人並非人人都有高學歷,而且最初是從一群婆婆媽媽開始做起,不要輕視那一群婆婆媽媽、擺路邊攤的小生意人,也不要輕視在做資源回收分類的那一群環保志工,他們是滴水成河、粒米成籮的實踐者與見證者,慈濟志業就是全球慈濟人匯聚點點滴滴力量而成就。要讓慈濟的愛心力量泉湧不絕,就要傳承靜思法脈,在世間廣開慈濟宗門,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的門都要開得正。只靠這一代人是無法延續的,所以要代代相傳,且不斷培養人才,而培養人才的希望就在教育。

「期待在座的教授、老師們,要與師父共同一心,與師父同樣發四弘誓願;願很大,要做的事很多,若說都沒有煩惱是不可能的。像是莫拉克風災後要救助南部受災鄉親,就有重重困難要克服;面對人我是非,心靈壓力也很大,所以說出『十在心路』自我提醒,也與同心同道同志願的慈濟人相互勉勵。這『十在心路』也可以讓大家運用在教育的路上,既然發心立志,就要在苦難中長養慈悲;人我是非的變數很多,在變數中要考驗智慧,在艱難中要激發韌力,還要在繁瑣中學習耐性,在複雜中要欣賞優點。」上人說,人人見解不同,做事的人難免面對批評,要當作這是批評的人在激勵、鼓勵自己,並且從中找到優點。

還有「在理想中追求進步,在人我中相互感恩,在社會中祥和無爭,在大地中長期養息,在天下中消弭災難」之句,上人說:「我時時心存感恩,感恩許多人的護持與成就;對於社會,只盼望能夠祥和無爭,我一生中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遇到境界,退一步海闊天空。地球環境被破壞了,需要長期養息,才能讓人安然生活。其實只要人人安分守己,相互幫助與付出、彼此感恩,不要為了自己的貪欲而爭,就不會再傷害地球環境,也不會傷害別人,就能消弭天下災難,這都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上人以「學」與「覺」的字形勉勵教授老師們,要從「學者」變「覺者」,不要只是鑽研在某個特定範圍的學識中,像是一個在框框中的囡仔,眼界與心胸都被限制住了;要去除煩惱執著,見到自己心中善的本性,宏觀天地宇宙,知天文還要懂地理,能夠珍惜大地、調和人間。

上人說,即使大家都還在凡夫地,無法快速修得如佛陀徹悟一切的智慧覺性,但可以保持著善念,因為人人皆有佛性,也就是善的本性。慈濟就是許多人恆持初心善念,才能克服重重困難一路走來,以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不斷利益人間。有心要研究慈濟,就要很了解慈濟,才不會人云亦云,讓那一念心變異、消失。「是要造福人間還是為禍人間,都在學與覺之間。若用批判的態度做學問,會擾動人心,唯有善與愛才能撫平人心;期待大家發揮良知與正見,慈濟學要用良知良見好好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