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精進 與時代接軌

0918池上地震後,顏博文執行長(右一)與志工探訪花蓮玉里鎮受災民眾。(攝影/鄭啟聰)

當很多人疾呼轉型,以因應氣候災難與人道危機,
我發現在證嚴上人教導之下,
很多事情慈濟人已經在做,而且做了很久。

慈濟「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這三願,
與聯合國的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密切相關,
我們會與時俱新、永續影響力,
讓「感恩、尊重、愛」成為主流。

當很多人疾呼轉型,以因應氣候災難與人道危機,我發現在證嚴上人教導之下,很多事情慈濟人已經在做,而且做了很久。

慈濟「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這三願,與聯合國的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密切相關,我們會與時俱新、永續影響力,讓「感恩、尊重、愛」成為主流。

過去兩年多來,全球除了新冠肺炎疫情,還有氣候變遷造成天災不斷,氣候難民愈來愈多。根據一項國際調查,多國意見領袖對當今世界最憂慮的依序為通貨膨脹、貧富不均及貧窮;近期還有因為政治衝突,大批難民流離失所。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些現象的原因來自哪裏?起因於過度的經濟活動造成氣候變遷,以及人類紛爭衍生戰爭等等。當很多人疾呼淨零排放的四大轉型—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時,我發現在證嚴上人的教導之下,很多事情慈濟人已經在做,而且做了很久。

企業組織的永續經營,強調ESG,也就是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慈濟的ESG在環保方面,特色是「環保一條龍」,將回收物精緻再生成環保產品,所獲得的利益支持人文志業,報導更多友善環境的事情,所形成的雙循環即是「經濟循環」和「精神循環」。

環保志工的身影不但是「呵護地球、健康免長照」的寫照,規模完整的慈濟環保站更兼具環境教育基地,有些還提供輔具循環、保健、長照C據點、供餐服務等多元功能。

在社會永續行動中,慈濟慈善關懷普及全人、全家、全年齡層。新冠肺炎疫情讓生活貧困或居家安全修繕個案增加,慈濟除了支援防疫物資,也啟動「疾疫紓困計畫」。因應氣候變遷,特別加強防災、減災、備災,以及災後應變、復原、長期重建等。

慈濟平常就在做災難關懷跟慈善訪視,將來希望做到「三師一體」,在急難救助時,有宗教師、社工師和關懷士,共同依照個案的情況提供精準的服務。

防災士的角色更是關鍵,未來社區的災害防救會透過認證的防災士執行,否則可能無法進入災區現場。慈濟基金會大力推動防災士、關懷士的課程與認證,學界、政府各界都十分肯定。

過去兩年多來,包括離島的澎湖,慈濟基金會已和二十一個縣市政府簽署合作共善備忘錄;也跟環保署、水利署、消防署、國家災防中心、中央氣象局、工研院等十四個專業機構簽約合作,希望更為專業地服務社會。

在國際慈善方面,慈濟跟全球二十一個NGO組織合作共善,例如聯合國環境計畫署、天主教明愛會、世界宗教信仰組織、世界人道救援組織、聯合國衛生組織等,借力使力,跨宗教、跨領域,援助需要的人。

慈濟組織治理制定短、中、長期計畫,期許二○五○年達成淨零排放。行政院在二○二一年提出「公司治理3.0」,慈濟將組織治理好,志業的根基才會好,因此推動「志業治理3.0」,其中強調五大重點:包括董事會的職能,資訊透明度,利害關係人也就是所謂的「公益專注者」,盡職治理及永續治理文化。

慈濟近年創辦「全球青年線上伴學」與「全球青年論壇」、「青年公益實踐計畫」拓展至亞洲、「國際青年領袖人才培育」以及在臺灣由青年著手「環保站2.0」改造,以國際視野、公益創新培植人才、培力永續。

證嚴上人一生為佛教、為眾生,歲歲年年祈求「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的三願,透過慈濟四大志業在全球力行,落實的正是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的要義。我們要保持精進、永續這股影響力,讓生態環境恢復健康、讓「感恩、尊重、愛」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