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 心湖靜如鏡

10.1《農九月‧初六》

【靜思小語】修行要修到塵埃落定、心湖如鏡;若還有一絲煩惱,一粒細沙也會讓平靜水面起波瀾。

修行的心,修行的格

四位近住女以及六位清修士向上人發願,並請求圓頂與受證。上人說,大家選擇修行為人生方向,不只是出家圓頂,清修士在志業體任職,有各自的職責,同時還要承擔靜思法脈的傳承,「非清修士的同仁也在做慈濟事,但是清修士是以天下大家庭為家,為天下眾生挑米籮,要有這分志願力。」

上人提到座中顏靜曦、黃靜力等幾位長年在各所慈濟醫院擔任醫療志工的清修士,她們走入複雜的人群,面對著窮、病、殘、老等人生苦相,天天與這些苦難人互動,真正磨練出了耐心、愛心。「醫院是修行的大道場,她們能這樣堅持走這一條道路,天天都要很謹慎。醫病之間起爭執,她們聽到、看到了,就要當醫病橋梁,這是很大的考驗,她們都通過了。」

「你們今天發心要出家,也有人發心當清修士,要對自己的心仔細盤點清楚,能不能經得起種種考驗?其實大家在精舍至少二年了,是否決定要出家,要看自己發心修行的這一念心有沒有定下來。修行是為了去除煩惱,經過這段時間的沉澱,此時下了決心,心中的無明灰塵已經塵埃落定,如同一泓寧靜的湖水,靜而如鏡,樹來照樹、花來照花、人來照人。然而內心若仍有煩惱無明,也會經不起一粒細沙,讓這一泓靜如鏡的水面起波瀾。」

「既然立志修行,就要建立宗教的形象,讓人看了起歡喜心而心生法喜;修行者要廣度眾生,所以心如明鏡,清清楚楚照見天下萬物形相。心念若常常糾纏在情,或者是交群結黨,都不是修行的心,如同讓這一面鏡子沾了污垢卻沒有擦拭,即使淋了雨水,仍然模糊不清,甚至沾黏上更多灰塵。」上人說,假如沒有用功,心中的煩惱執著沒有去除,聽了再多的法也沒有用;反而因為知道許多世間事,吸收了許多知識,覺得自己懂得很多,假借因緣而四處攀緣,遂失去了修行的「格」。

上人形容修行要「降魔軍」,魔軍不是外來的,而是在自己的心裏;損壞道業的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所以要自我省思,與自己內心的「魔軍」對陣,有沒有戰勝的把握?面對任何境界,有沒有堪忍的功夫?「其實真正的修行,忍而無忍就是大忍。我這一輩子不只是堪忍,覺得『這也沒什麼』,就過去了;假如覺得自己在忍,總是氣不消、計較多,儘管表面上說『我沒事』,其實事還在,重重疊疊,自我壓抑,有朝一日真的不堪忍了,就會自我傷害、傷害別人,也傷害佛法的形象。」

「我常常說要正信、不要迷信,還會加一句─要相信因果。所以請大家要記得,尊重自己的生命,回報父母恩,出家乃大丈夫事,既然是大丈夫,就要抬頭挺胸,宏觀天下;我們要用出世的精神,勇敢入世為眾生付出,要相信自己不會受到世間的塵埃染著,要對自己有信心。」

「清修士與出家人一樣,只是保留著在家居士身,心態已經靜如井水,有人需要水,就把桶子丟下去,將水提上來,井底的水不減也不增。這樣的心就是清淨心,無所求,但是具有一分能量,願意發揮良能為人間付出,這分能量就是修行者的內涵。」

上人教導大家堅定道心:「既入如來室、著如來衣,要了解法、善用法,不要執著,但是要定心;定心與執著是不同的,心要定,慧才能生。要定心就要守戒,戒、定、慧缺一不可。出家若不守戒,就已經偏向了,徒然具有出家的形象,但是行為舉止都被人看在眼裏,所說的話也被人聽在耳裏,佛教出家人就被貶低,慧命也受污染,生生世世雖然都有那分要修行的心,但是業力的污垢還是跟著生生世世,困擾自己也困擾別人。所以我們也要自我提醒,遇到這樣的人,要訓練自己的心能定,不要因人亂了心。」

上人說,清修士身著柔和忍辱衣的法服,諸法空為座,不要執著,但是要有智慧,不是萬法皆空就把法漏掉,如同用菜籃子提水,卻把水漏得空空。要當水桶提水,用法水滋潤己心,不讓心地稍有風起就灰飛塵揚;持續提法水來自淨其意,可以滋長慧命,還能潤澤群生。要成就「法器」,心要有法才是真正的人才,才是傳承佛法的法器。

「在靜思精舍出家,不是脫離人群,還要走入人群,為人群而承擔,這才是靜思法脈所需要的人才,就是『法器』。」上人舉道場裏的罄與鐘,這是有形的法器,鐘聲在響亮中很柔和,鐘聲起能傳遍十方法界,讓所有聽到聲音的眾生,心會柔軟、安定,所以說鐘聲可以淨佛國土。要作「法器」,就要修養出這樣的內涵,融入群體,合和互協,合心弘法,展現這個修行團體的清淨大愛,才有辦法散播真誠的大愛給天下眾生。

「在慈濟,不論是志工還是志業體同仁,每一位的儀容、談吐之美,是真誠之美,讓人看了就心生歡喜。這就是慈濟,內外都很真、很誠、很美。而我們走入靜思法脈,既然發心就要有承擔,支持慈濟四大志業為天下苦難人付出,要有肩挑天下米籮的責任。」